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无线泛舟–陆征的博客

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移动终端钻研者,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欢迎同行邮件交流:luoluorain#sohu.com

专注

华友世纪未来发展建议:专注音乐品牌,完善用户平台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华友世纪是我的老东家,也算是毕业后第一份完全正式的工作。感情是有的,关注也是必然的。最近。华友小道消息很多,很多事情现在不能往外说。但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还是可以讲讲。

第一,多年的核心领导换了,QD淡出了,新领导班子必然要有一些举措。

第二,一波搞传媒的吵吵要收了华友,认为它的潜力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我们敬爱的胡爷爷讲了,贵在要“不折腾”。其实华友前几年迅速衰落,就是因为太折腾。上市了,一点好处没体现出来,随后虽然高喊音乐战略,但是除了收公司动手很快,整体布局迟迟打不开。看报表就可以看出来,虽然有那么多收益,但是主体一直还是sp收入。虽然有那么多现金,但可以拿出去炒外汇,就是不拿出来投入给音乐战略做配套。很多想法是半途而废,白白浪费了无线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黄金三年(2006-2008)。

之前这几年,大批的核心中高层人员纷纷跳槽的跳槽,空降的空降。跟几个华友的老同事交流,感觉华友有点无线黄埔军校的意思,出去的很多老人都混的不错,职位都水涨船高。既然如此,那就不是原来这批人没能力。不是没能力,为啥出走,这个原因当然很明确了。不具体讲原因了,但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不多谈过往,就说现在,应该怎么办。明显的,战略的滞后,已经错过了一个进入时机,并正在错过第二个中。互联网不好进了,无线互联网,也有点慢了。但是好在,华友还有着比较充沛的现金,足以通过并购的方式,解决一些短板。

从目前资源配置来看,华友通过控股和合作,掌握了无线数字音乐的一定资源,而且还有不错的现金储备,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因此人家要来收购的评价华友潜力被低估,我认为说的很中肯。但是,光有资源不行,缺两块儿:

1,良好的音乐运营队伍。都是sp思路的人在做音乐,距离大众的真实需求距离很远,关键是一直都不踏实,不肯做长线规划,从来没有真正独立的好好运作一番。就想着音乐能挣钱,不中树,光想着乘凉;鸡没养大,就想杀鸡取卵。旗下的艺人有一些素质不错,但是其品牌效应帮助其他媒体更多,华友自己完全没有深入挖掘利用起来。各种营销活动,都是一些短线的目的性极强的行为,缺乏持续性的长远规划。造成了线下虽然聚拢了不少好的音乐制作公司,但是几乎在大众市场没有立的住的强势自有品牌。华友音乐的整体品牌模糊,定位很不清晰。大家一提华友,还是一个sp公司。

2,直接影响用户的终端平台。听说无论是类分众的线下终端,还是现在风起云涌的手机客户端,都曾经在华友的开发计划之上。可惜,都是停留在计划,几乎没有什么用户感受过。当一个音乐公司,无法有效的利用自身的平台将音乐资源及时推送到用户面前,那么必然会受制于人。而且,也必然会造成品牌形象不统一,对外口径不一致。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方法无非是:挖人、收购。挖人以提升运营能力,收购以打通用户通道。那么,具体而言,通道是关键,运营能力倒是可以慢慢调整。就算那批想搞收购的媒体人士进来,未必也就真的理解用户真实需求。何况,没有锅,怎么做饭?

市面上,做音乐的手机客户端不少,不错的也有一些。最佳的捷径,是从中找到一个,吃掉它。具体名字,我就不点了,点了影响不好,而且说不定反而妨碍了老东家的计划。

不过收购的要约,我认为,是以专注为参考,而不要再犯大而全的错误。既然是要做音乐,就是要买一个大家一听就知道的音乐平台,不然,还不如自己做一个。当然,如果收购价格谈不拢,华友愿意做一个,我是欢迎的,因为想要做好,可以来找我们公司合作嘛……这种自己做的做法,控制力最强,但是缺点是品牌形成需要时间,投资渠道推广花费也不菲。

市面上有一些大而全的无线客户端产品,但就自身而言用户量和品牌认知度都还可以,而且一些还和华友有亲缘性,但是未必是最佳选择。还是那句话,打通通道是为了到达用户,并且让音乐品牌清晰化。而不是让好不容易坚持了几年的音乐方向,再次被模糊化,继续延续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犹豫了太多年的华友,总该拿出一些魄力来了。

Tags: , , , , ,

星期四, 05月 7th, 2009 行业观察 没有评论

无线产品运营之:守住产品品牌的核心定位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引领了新的理念和发展;但是对于产品和产品品牌的理解与经营,比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还显得稚嫩很多。而无线互联网,可以加一个“更”字形容。

稚嫩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代价;稚嫩意味着理想高涨,也意味着无法从一个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产品乃至企业的发展道路。

就好像,但凡腾讯开始新发力的互联网领域,很多人都对先进入者致以“你要完蛋”的嘲讽;而甚至很多先进入者自己,也自乱阵脚,草草应对两下,逃跑卖掉了事。互联网缺乏百年老店,对品牌和竞争的理解,自然也没有百年的耐心,十年恐怕都没有。

如果我们稍微借鉴一下传统行业的典型案例,就会发现,其实任何一个产品品牌,是有局限的。所谓的长尾理论,多品类发展,实际上往往是给自己种下了未来失败的种子。

例如经常被用来举例的海尔,从冰洗起家,但是逐渐开始立足全家电,不仅冰洗份额被西门子抢到大头,在空调领域也盖不过一直潜心发展空调的格力。美的是行业的另一个巨头,但是在豆浆机上还应用“美的”的品牌进行扩展,却无论如何也都不过只做豆浆机的“九阳”。最新数据显示,九阳市值已经超越海尔,跃居家电行业老大。专注品牌的力量,可见一斑。

其实道理,营销人已经论证过多次。所谓品牌,并非是通杀的法宝,品牌的背后,还有一个大众消费者对你的固有定位。说起宝马,我们第一个反应是汽车;说起诺基亚,我们第一个反应是手机。如果诺基亚开始做诺基亚汽车,和宝马开始做手机一样,会优先让人产生质疑。并且其品牌的传递效应,跨领域幅度越大,衰减效应也就越大。

回到互联网。大众谈起QQ,第一印象就是“聊天软件”;大家谈起暴风影音,第一印象就是“放电影的”;一谈起迅雷,第一印象就是“下片儿的”。这个第一印象,决定了你的品牌核心价值,而你的一切扩张,都不应该超越你的品牌所涉及领域的半径。暴风影音和迅雷先后做起了资讯和在线影视,其实都是对其核心价值的一种延伸。故此,是顺应其用户需求的一种有益补充。但是,延伸终将是延伸,这两家做的娱乐资讯,比起搜狐、新浪的娱乐,可大大的不如;更不要说电影fans更认的可能是时光网和豆瓣了。

大众的某个特定成熟需求,必然优先选择满足需求的专业品牌;而这个需求的核心用户,必然会守护在专业品牌周围。

看似QQ的强势打破了这一规律,其实不然。首先QQ从来不敢放弃其对IM的执着追求,其IM核心团队的投入一直是不敢松懈的。而QQ份额越来越大,也是因为它的聊天细节功能越来越强,聊的越来越爽,“谁都掉线我不掉线”的缘故。

而其任何产品的延伸,其实也都有很清醒的认识。它一直本着服务自身用户的延伸需求,而不是强调为了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而放弃IM的本质。我们看到QQ四处发力新领域,其实都是在这些新领域已经出现清晰盈利模式之后。腾讯的目的,是利用其平台用户优势,分一杯羹而已。

而且我们不要忘记,互联网仍然处于一个新用户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互联网的绝大多数,又都是从QQ这个基础应用开始用起,对其他特定专业化需求尚无明确预期,因此使用QQ的下载、音乐和新闻就足矣。

但是随着新用户逐渐向老用户过度,其聊天以外的专业需求必然会被其他专业级别产品分流。因为专业级的产品往往聚拢着该品类的核心用户和意见领袖。人们潜意识的更相信专注品牌的特点,必然会让真正专注的产品成为首选。只要你足够专注,未来是属于你的,只要你不是做IM的!

马化腾先生的在线生活平台理论,说出来忽悠人还不错,但是如果他自己也相信腾讯单一品牌可以成为唯一一个“大而全”通吃四方的特例,那么距离企业危险的发展就为时不远了。好在,现在更多的是腾讯外面的人在相信这一点,腾讯内部,还没有放弃对核心价值的探索。

互联网用户的不断成熟,理性的增强,必然会带动细分产品的机会。像方兴东那样先做博客,又来门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情况,以后会死的更早更惨。当然,不排除你所专注的产品,其领域盈利模式长期不清晰或受政策影响,导致失败的可能。但是,现在进入市场,再以大而全的思路开局,必然血本无归,死无葬身之地。因为,不仅是新进入者会被用户抛弃,就连原本大而全活下来的企业,哪怕是现在风头正劲的巨头,也会面临着痛苦的抉择。如何让自己核心价值更清晰,如何剥离品牌独立经营,是他们未来必然要面临的选择。不然,眼前虽然好过,但是以十年为期,怕都有被抛弃的危险。

那么,从大局谈完,作为产品设计者的产品经理们,应该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自己手头的产品更加专业化、核心用户向一些。因为明显的,在互联网界,产品经理的不专业,往往体现在不断往产品上添加不符合产品品牌半径的新功能上。甚至做到一定时间,原本推给用户的原始口号已经改变,让用户产生了巨大的疑惑和产品定位模糊,从而让这个产品走向了必然的失败。

验证自己的产品是否出了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永远学会问自己和自己的忠实用户:“XX(产品的名字)是什么?”例如:QQ是什么?是聊天软件;千千静听是什么?是音乐播放器。如果不能用一句话来干脆回答,如果已经有了犹豫存在,那么别想了,你已经开始需要检讨,是否你的产品开始走向一条不归路了。解决方法?一个是砍掉半径之外的东西,并不断巩固核心价值;另一个是,不舍得放弃新东西,在资本允许的前提下,独立出去另外一个品牌运营。

除了以上的错误,可能还会有另外一种隐蔽的风险。就是把你的产品定义成一个泛类别,该类别仍然存在细分的可能。比如,有人会说,我这里是一个社区。我会问:什么社区?汽车社区?交友社区?吃喝玩乐社区?当你不能回答的时候,你可能已经犯了不专注的错误。所以,当55bbs顺利脱手卖给别人的时候,你还在为上市而发愁(请勿胡乱猜测,我可没说是哪家^^)。

传统互联网领域,其实大家产品定位的意识还是越来越强的,因为前车之鉴越来越多;而无线互联网,抛开政策的影响不谈,自己犯定位不清错误的公司举不胜举。一个品牌吃遍天下,所有的都打上一个logo,坐着全平台的春秋大梦的领导们大有人在。实不知用户已经开始模糊你的品牌,随时准备撤离。你那些注册用户里面,有多少是你的忠实用户,你其实并不知道。你最终的最大可能,是看某个只做了你庞大产品线中一个的小家伙成功突围,成为追捧的对象。这次,我真的是没有特指了,因为随便一指,无线互联网里好多这样的企业,还是名头很大的企业。就让时间,来惩罚这些无知者吧。

今天话题,到此结束。

Tags: , , , ,

星期三, 04月 29th, 2009 产品运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