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无线泛舟–陆征的博客

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移动终端钻研者,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欢迎同行邮件交流:luoluorain#sohu.com

人才

开复先生不是天使,创新工场不是天堂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抱歉采用这个耸人的标题开始,因为当编辑那会儿就被教育,标题一定要吸引人,习惯了。虽然用两个否定的“不是”来开题,但是却并不想否定开复先生创新工场的意义。

再大的光环之下,也不过是现实的商业目的;再华丽的包装,也是为了推销自己的生意。创新工场,能拿了别人的钱,还是名人们的钱,说白了,是要用有说服力的模式和未来业绩预期来说话的。

为了让我对创新工场的理解更深刻,没急着抢着评论这个新生事物,而是好好的订阅了开复先生的微博,看看他在说些什么。

我不认为开复先生办这个生意有多么所谓的崇高,谈论孵化人才,这是堂皇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生意,不得不说,无论切入点和对自我优势的把握,创新工场都是绝佳的。

那就先从一条开复先生的微博开始:“创新工场Update: 很多人以前跟我说,中国人只重视薪水,不看重股票。但是从我们接触的这些优秀求职者,发现至少在创新工场,申请者根本不在乎降薪。”

如果你年岁不小了,你当然不会天真的认为一个人,没有李嘉诚一样的老爸,可以真正的不在乎薪水。降薪的目的,无非是用损失的那部分现实利益,一为自己个人品牌增加溢价系数(开复的弟子),二为可能的未来超额回报做投资(剥离独立上市,成为元老)。开复先生显然很明白自己的价值,从最开始创造开复学生网,他就在有意的为自己未来布局,而通过给高校学生写信等运作,成功的塑造了导师的形象。这种形象,现在成功兑现,让他成为一个可以以超值价格吸纳优秀行业人才的领袖人物。

如果你恰好创业过,或者在一些创业型的小公司待过,你就会明白创业公司最大的难题,不是钱,而是如何吸纳到足以支撑起增长的优秀人才。创业是有风险的,跟着创业公司混,风险更大。不仅现实待遇可能不高,而且收入和个人品牌都属于高危结构,一旦创业公司完蛋,自己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创业公司要不是哥们,要不是亲戚上阵,否则前期难招人,中期难留人。前期核心如果走的太早,项目立刻危机冲冲,摇摇欲坠。

创新工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它是出来大吃三方的第三方公司。一方面,它给人才们以品牌提升(第二次说:开复弟子),充沛的资金和无风险轨道切换机制(项目失败,大家可以干下一个),让行业人才可以安心并且努力的干活,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可以提供给创业者比一般VC更多的支持,不像其他VC只派高管挟制创始人,而是雪中送炭的奉上一般招募不来的优秀人才;最后,还可以让那些有志于投资互联网行业,却又不喜欢丧失太多控制权的老总们,更放心的把钱交到开复这个职业经理人手中打理。

如果你关注国内资本市场,你就会知道,不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有钱,而是那些第一代老板们,不放心把钱以国外VC运作方式交出去。而这笔资金总量,远远不止创新工场宣传的8个亿那么简单。随便拉出10个煤老板,就不止8个亿那么简单。这笔钱的力量,一点不比其他投行能量小。解决了疑虑,携这样的雄厚资本,深度介入投资市场,等于给国内投行进行了一次大洗牌,换了一个新玩法。这会迫使其他VC不得不跟进,也开始重视中层管理者的培养。否则,可能意味着以后最好的项目,会被开复先生抢走。这样,就进入了开复先生喜欢的步伐,放眼国内,还有几个可以有开复先生这样吸引优秀人才的导师级人物呢?

因此,开复先生现在的兴奋,不肯入睡,显然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我是他,我也怕会为我一举三得的大手笔而激动的只争朝夕。所以,如我题目所说,人世间,职场上,本来无所谓天使与天堂,无非是生意和经营模式创新而已。当然,创新工场,如其名称,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举,只要自己不犯错误,未来只有小成就和大成就两个区别。

最后,作为同样处在第三方公司的从业者,祝福一下它吧。

Tags: , , , , ,

星期五, 09月 18th, 2009 行业观察 没有评论

挑战霸主:辽沈战役启示录(3)攻心、反转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林彪携东野大量发展根据地,并充分利用国民党内部调整时间发展自己,终于迎来自己的战略反攻时机,强势南下。

围长春,困而不攻,引国民党内部嫡系支系内乱,曾泽生投诚反攻,顺利接管长春;攻锦州,沈阳廖耀湘先是求保存自身不肯及时救援,后又被迫出战,进退失据,被运动战全歼。

随后破沈阳,大量东北国民党军队投降,从此东北野战军兵力破百万,解放全国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的看点,是国民党中层将领的投诚。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将军投诚者,不乏对蒋后来作战战功赫赫者。可见,用人唯亲的恶果,就是让这些能力不凡却享受二等公民待遇的将领们不肯卖命作战,反而寻找合适时机反戈一击。

而且,仔细一看,共军东北总指挥林彪,就是黄埔军校四期生,与东北的国民党嫡系,本来就是同学的关系。却一个亲蒋,一个跟毛。虽然毛泽东这方实力有限,但是对林彪来说,未必不是一个更受重视更得到充分发展空间的机会。

这也像当前的霸主公司与竞争者的关系一样,仔细去观察,会发现其高层的背后,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爱帮搜索的董事长,是以前百度的CTO;网络游戏竞争者天联世纪的创办者朱威廉,曾经给游戏霸主陈天桥打过工。

不仅仅高层,中层基层,也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年sina第一批的编辑们,如今的发展脚步,不少是在sohu、腾讯中。

因此,对比一看,就可以发现,真正干掉霸主的,就是霸主自己,是霸主自己内部的精英。当霸主变成霸主之后,庞大的体系已经无法给内部的一些精英足够的机会和挑战时,就会发生分手,反攻。

当年华为大将李一男携大量华为骨干, 成立港湾,就差点掀翻华为。如果不是任正非处理得当,也许现在的霸主已经不是华为了。

这也是为什么史玉柱最近推出一个内部股权的大改革,给内部的精英们一个更大的获利机会。因为深谙人性的史玉柱,一定知道战败自己的只有自己的道理。与其等待别人来推翻自己,不如自己来改变自己。

在现实中,霸主公司的颓势,往往可以从其人才的流失速度中反映出来。当大量被霸主培养的高手们离开,在同一领域发挥出的对抗力量,是足以致命的。而当挑战者逐渐形成规模后,霸主的内部必然产生更大的瓦解力量,将有更多的霸主内部的人,投靠挑战者。

前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的51挖人被腾讯起诉的事情,就是51这个挑战者成功吸引霸主内部瓦解的一个重要事件。

因此,其实都不用站在员工的立场上,去提醒企业主对人才的重视和保护;最终颠覆自己的,必然是自己人,所以,企业必须要保护好人才。当然,法律限制是必要的,但是像史玉柱这样的攻心为上,才是上策。

这也提醒创业者,如果有机会,最好在想创业领域的霸主公司去贡献几年;或者至少在创业起步形成一定规模后,好好的吸引霸主内部人才来予以支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才是走向最终成功的关键。

读后感,到此结束。

Tags: , , , ,

星期日, 06月 28th, 2009 行业观察 没有评论

挑战霸主:辽沈战役启示录(2)授权、用贤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二,充分授权一线,唯才是举

1945年,东北野战军随抢先到达东北,但兵力有限、战斗力不足。反观国民党军队,当年在东南抗击日寇的王牌铁军,桂系大将白崇禧、入缅远征军军长孙立人,不仅作战经验丰富、作风勇敢,而且都是多谋善用兵之人。

四平一战,林彪带领的东北军遭遇最大失败,几乎全军覆没,退守哈尔滨。只需要再前进一步,就可以将东野全部赶到中国境外。

谁知道风云突变,蒋介石忌白、孙两人非自己嫡系,不仅不同意白崇禧的消灭东野的全盘计划,反而毅然决定调离两人,转派自己的嫡系接管“胜利果实”,从而放任东野迅速发展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不仅错失胜局,而且让形势从此逆转。

随后,在面临东北野战军全线反攻,蒋介石陈兵于重点城市,频频飞临前线亲自指挥,即使在后方,也无时无刻不遥控战局。造成前线军队进退失据,前线黄埔名将林立,却被东野分而治之,全线崩溃。

反观GCD一方,毛泽东充分给予林彪全权,从不越过他任意指派军队行为,让东野有充分自主发挥权力,真正做到用人不疑。这种信任与不信任,放权与不放权之差,也成了扭转局势的一个关键。

蒋介石以当时民国头号人物,相当于董事长级别的人物,不仅对非嫡系高管忌讳非常,不肯坚决授权;而且即使是自己的学生们,也不肯真正信任他们的决定,放掉决策权。

在现实中,很多大企业最高人物也有亲自作战的习惯。每每喜欢亲自挂帅,或者背后全程遥控,指示具体详细。这样的做法,往往将公司的成败完全系一人身上,而且反应缓慢,即使一号人物always right,也难免贻误战机。

这是因为,大公司包含了太多的部门和人员,必然不可能再做成完全扁平管理。中心管理层,实际上已经很难触到最基层人员,对最新状况无法敏锐获得。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仅仅这个过程就已经很长了。

而且,一个大公司,因为有了过去的辉煌,必然有一批功勋重臣,再来一批守土之士。但这些人性格各异,难免与最高领袖亲疏有间。这往往会造成如同白崇禧一样的难题,即开拓局面用人才,胜利果实送嫡系。

别以为这只是传说,有心的人,数数就能发现互联网大公司历史上开辟了多少个优秀的新产品,却又有多少往往转瞬几年,就如流星陨落。为什么新的尝试虎头蛇尾?只要你稍微仔细一点探听,就能知道,白崇禧悲剧再次诞生了。

而新的公司,为了挑战霸主而生,断不可在一开始,就学习大公司的官僚体系,让原本简单的人员沟通变得无比繁琐。更不能稍有成绩,就对大将开刀(不过通常新公司派系尚少,很少出现类似情况)。而在关键的拓荒部门,不干涉,给予足够的空间,就是最大的支持。当然,前提是这个开路先锋的人选,要选择好。

以弱敌强,难免惊险连连,更可能出现开始的一败涂地(林彪也是先败而后胜)。但是能坚信人才,敢用人才,才能等来最后的胜利。如果一个小公司的战略反应比大公司还缓慢,刚小有成绩就把大姑大姨都放到公司核心位置,那么除非你是做的有益广大幼齿网民的绿坝软件,否则断无成功的道理。

而面对霸主公司的正面抗衡,也千万不要如同博客中国的方博士一样自乱阵脚,比大公司更大公司的阶级斗争,只要埋头坚持,霸主公司内部自有玄妙变局。

今天的读后感,到此告一段落。

Tags: , , , ,

星期四, 06月 25th, 2009 行业观察 没有评论

关于人才发展的三个故事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三个故事,真实发生,借题发挥,一起同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我有一位朋友,擅长八字风水,尤其对一些特别的事物有特别钻研的精神。

有一天,突然告诉我,他可以凭借生辰推断女子容貌以及罩杯大小。秉承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决定考验他一番,拿出八个女子生辰,让其判断程度。为了让结果尽量客观简化,我们将容貌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将罩杯分为了A、B、C(大于C的划入C中)三个档次。

结果是,8测8中,更有甚者,一些人朋友还进一步细分为中上(容貌),C+、B-(罩杯),误差仅仅是半个罩杯之间。一时惊为天人。

简单的道理是,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得出,不必再去被健身教练忽悠了,胖瘦好改,罩杯难调。

深入联想,那就是人是有一些客观的天赋的,这些天赋固然能够后天得以改善,但是终究有所限度。比如天生对数字头疼的你非要让他做数学家,天生坐不住的人你非要让他做科学家,不仅难有所成,是否会被同行贬低羞愧致死,也是难以预料的。

因此,做人要善于发现所长,更要明确所短,与其遵守木桶原理,补短,不如把那根最长的伸出去,够到最深的地方。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两位产品经理朋友A和B的抱怨。

A的公司是技术导向的公司,大领导是技术范儿。A新招来一个小兵C,C很能说,做人乖巧。但是实在是动笔能力太差,逻辑思维不强,无论A怎么教育,始终难以把逻辑图绘制的更有逻辑。大领导更是看不过去,拍板,C被拿掉。A白白浪费了几个月心血,A结论是,C这种人天生不适合做产品,没发展。

B的公司是销售导向的公司,大领导是营销精英出身。B的领导D,按照B的形容,就是一个大忽悠,特别擅长跟大领导聊天,每次都相谈甚欢,思路深得大领导赏识。但是从来没有写文档的习惯,做事情天马行空,全凭借一张嘴跟技术聊需求,让B负责擦屁股。这里,B是产品经理,D是产品总监。B的结论是,D小人得志,自己明珠暗投。

其实,我们抛开错综复杂的背景不谈。就可以发现,C和D其实是一类人,能力素质基本相当,但是前者就是不适合产品的被开除人员,后者就是实权人物产品总监。

可见,很多人在定位岗位时候,最喜欢标准化与量化,是很死板的做法。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强调某某职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没有就不行,什么样特点的人根本在这个职位上没发展混不开云云。这样思路的老师教出来的都是笨学生,这样思路的岗位定位只能是被现实一次次震惊。

同样职能,不同含义,不同定位,和公司整体文化与高层习惯方式有关。上述A与B的公司,都还是业内比较不错的公司,可见存在即有其合理。

因此,在第一个故事总结基础上。当你发现了你的优势之后,不要被所谓的职业门槛所吓倒,当你深入其中,会发现万事皆有可能。同样的职位,不同的操作手法,都有可能成功。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猎头跟我分享的“奇特”经历。

这个猎头说,最近某行业知名公司寻找一产品线leader。其公司作为承接方,推了一个资历背景皆不错的人。于是乎,总监、人事等等诸方面试皆皆大欢喜,只剩最后一步高层领导拍板即可。一般来说,高层拍板都是走过场,故此大家认为必然录用无疑。

哪知面谈10分钟,一点其他问题没有问,就一个问题,将已经等待庆祝的候选人直接送出局。众人皆迷惑不解。

猎头反复侧面沟通,才了解到高层问题是:既然你如此胜任这样一个职位,为什么会在前一份工作中,在你并无明显失误的lead情况下,却让整个公司最终决定不到半年就撤掉你这个新项目?

后来才发现,此高层有过自己开辟公司,被以前老东家和谐掉,不得已回归赋闲的经历。此次来到这家公司,本着就是要证明自己,将项目推上新高度的。谁知道来了这么一位能力出众、做事无重大缺陷,却生生把上个项目夭折的经历。如果你是这个高层,你难道不会想,这个人不会是专门来把我的项目作为第二个祸害的吧?宿命也罢,迷信也罢,你不信,当高层的都信。

很多人看了可能会为此候选人报冤枉,但是其实真的并非是莫须有的罪过。就算不是能力问题,那一定是眼光问题。作为这么一个职业人典范,你怎么会选择一个如此战略诡异、耐心有限的公司作为发展的一站?你是看重的虚名,还是深入的分析过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你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还是更加关注长远的发展?

因此,最后一个故事,表明:当你找到优势,勇敢进场之后,你的眼光和你的持续探索独立思考精神,决定你职业的持续性与高度。一个仓促选择造成的污点,可能让你的职业生涯面临深刻的质疑,位置越高,越是如此。除了眼下的薪水,公司的名头之外,你是否看明白了项目的可行性与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你是否能够确定你在这个新地方可以有机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或至少证明你的价值?你的大领导们是否有耐心有机会去做这件事情,你的同事们是否具备了相应的实力与储备?你将来迎来的是mission impssible还只是足够的挑战而已?你是否已经开始用过往的经验来指导一切,用外在标准来取代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去判断可行与不可行?等等等等。

三个故事,随便引申一下。既然是故事,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不一样。欢迎告诉我您的理解。

最后用乔布斯那句已经流行深远的话,拿出来与职场人共勉:Stay Hungry,Stay Foolish.

Tags: , , , ,

星期二, 05月 26th, 2009 产品运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