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今天讨论一个比较有趣味的话题。话题的引子,来自于阿里巴巴的马云先生的在中小企业宣讲会上的一个段子。虽然我承认我对马云先生的意识形态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但是我认为他所讲的这个段子还是很有哲理的。
他说的是,阿里拿到投资,疯狂扩张的时候,曾经一度请来了一批据说很牛逼的国际级人才。其中有一个负责市场投放的,开出的一年的市场预算是千万美金级别,而那时候阿里融到的钱一共才500w。结果就是,这个人才很委屈,因为根本没有做过千万级别以下的预算;而马云先生也发现,自己的小庙,也真容不下这么大的佛。马云先生的结论,是要培养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而不是大规模空降。而我今天要讨论的是个人发展问题,因此我的结论是:每个人的适合的职业,除了兴趣所在外,还有适合的阶段和程度问题。即使是同一个title,你也不是能通吃所有公司的。
以我为例,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发现最佳的位置,是在一个已经立足的公司,拓展新的项目,复制并放大公司的价值。这么说抽象了点,具体点:就是都是在一个公司已经解决了吃饱饭问题后进去的,随着公司一起高速成长。而且有趣的是,三家公司都是在进去的第2-3年,业绩有接近100%的增长。一次可以是巧合,多次就很可能是宿命了。
期间,也考虑过去单纯的创业型公司,因为年少无知被媒体忽悠的嘛,30岁之前想退休嘛。但是浅尝辄止,帮忙一段发现,我真的没有那种心理承受能力,也没有那么不顾一切的精神。从草根做起,真不是一个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事情。
以前,还曾经惭愧过,真就如马云先生所说,自己怎么就成了那种宁肯要salary,不肯要option的没有追求了的人呢?随着年龄增长,脸皮见厚,现在已经可以毫无脸红的表达这种需求了。而借口自然也太好寻找,养家养老养老婆,不是那种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候了。
其实,草根创业真的是一个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拿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来做比喻。虽然我们都喜欢故事里面的刘皇叔的曲折故事,但真把你穿越回去,多数人还是希望在袁绍、曹操手底下混生活。
想刘备一个编草鞋的破落皇族,也真的必须要头脑简单或者哥们义气的张飞、关羽才能一起创业了,到处被人追着跑的滋味真不是人受的。想来我真想学的也能学的,也只能是诸葛孔明一流。看到皇叔有了一定资本之后,献策三分天下。这种放大优势、高速增长的荆州后时期,才是我擅长的环境。作为军师,不用冲锋在前,脑袋别在裤腰上;而且总经理刘备先生手底下精兵强将,足可以运筹帷幄;这个时候,作为新业务方向的蜀地,可以好好的谋划一下了。
讲完典故,回到现实,继续举真实的例子。既然有草根创业玩命型,有放大优势军师型,当然也有君临天下“挥霍”型。我一个朋友,是国际顶尖的媒介采购agency的从业人员。她服务的客户,都是一年媒介投放上亿的跨国公司。有这么多钱,她可以帮你花的风生水起。但是,真换个小型互联网公司,拿出十来万就想做全套的,她还真不一定比那些local的、刚刚被打成网络黑社会的网络营销人员干的出色。
有人说了,是啊,你们一个是拓展型的,一个是花钱型的,肯定好多公司需要。要是我偏偏是个破坏型的,到哪儿哪儿黄,可咋办啊?你还别说,还真有不少适合的地方可以去。
我另一个朋友,是负责处理不良资产的。每年各家银行剥离好几个亿不良资产,她所在的项目组就负责清偿工作。说白了,就是去各个欠了一屁股债的各地公司,摸底调查,然后让它们拿出最后一点钱,倒闭破产了事。她的职业,还真是到哪儿哪儿黄。
您要非说这职位太难得,其实还有很低端的可以选择。大不了您可以去做城管,到处踢无照小贩的摊子,那同样是到哪儿哪儿黄。同理,审计工作和监察工作,同样具有类似的工作性质。
因此,如果有哪位朋友在互联网行业去一家黄一家,实在有点承受不住,不妨考虑转行。实在不行,你还可以试试去VC帮忙搞收购,那基本上干的也是去哪儿哪儿黄,大鱼吃小鱼的工作。
所以说,自己前几年的职业路线,对于中年以前的职业选择,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与其只关注自己是互联网还是软件,是做杂志还是做报纸,不如更加仔细的关注一下自己的“天赋”与“运气”所在。
不是所有的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公司,你都适合去做;也不是同领域不同规模的公司,你都能干的得心应手。复制自己的成功,勇敢的放弃自己不擅长的偏执,是为智也。
曾经和一些it企业的senior HR们开过座谈会,其实不仅仅是我在关注这个角度,真正做招聘的人,也会关注你过往资历所体现的趋势。
当然,人到中年以后,可能面临其他转型的机会。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多谈论。就此收笔。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抱歉采用这个耸人的标题开始,因为当编辑那会儿就被教育,标题一定要吸引人,习惯了。虽然用两个否定的“不是”来开题,但是却并不想否定开复先生创新工场的意义。
再大的光环之下,也不过是现实的商业目的;再华丽的包装,也是为了推销自己的生意。创新工场,能拿了别人的钱,还是名人们的钱,说白了,是要用有说服力的模式和未来业绩预期来说话的。
为了让我对创新工场的理解更深刻,没急着抢着评论这个新生事物,而是好好的订阅了开复先生的微博,看看他在说些什么。
我不认为开复先生办这个生意有多么所谓的崇高,谈论孵化人才,这是堂皇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生意,不得不说,无论切入点和对自我优势的把握,创新工场都是绝佳的。
那就先从一条开复先生的微博开始:“创新工场Update: 很多人以前跟我说,中国人只重视薪水,不看重股票。但是从我们接触的这些优秀求职者,发现至少在创新工场,申请者根本不在乎降薪。”
如果你年岁不小了,你当然不会天真的认为一个人,没有李嘉诚一样的老爸,可以真正的不在乎薪水。降薪的目的,无非是用损失的那部分现实利益,一为自己个人品牌增加溢价系数(开复的弟子),二为可能的未来超额回报做投资(剥离独立上市,成为元老)。开复先生显然很明白自己的价值,从最开始创造开复学生网,他就在有意的为自己未来布局,而通过给高校学生写信等运作,成功的塑造了导师的形象。这种形象,现在成功兑现,让他成为一个可以以超值价格吸纳优秀行业人才的领袖人物。
如果你恰好创业过,或者在一些创业型的小公司待过,你就会明白创业公司最大的难题,不是钱,而是如何吸纳到足以支撑起增长的优秀人才。创业是有风险的,跟着创业公司混,风险更大。不仅现实待遇可能不高,而且收入和个人品牌都属于高危结构,一旦创业公司完蛋,自己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创业公司要不是哥们,要不是亲戚上阵,否则前期难招人,中期难留人。前期核心如果走的太早,项目立刻危机冲冲,摇摇欲坠。
创新工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它是出来大吃三方的第三方公司。一方面,它给人才们以品牌提升(第二次说:开复弟子),充沛的资金和无风险轨道切换机制(项目失败,大家可以干下一个),让行业人才可以安心并且努力的干活,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可以提供给创业者比一般VC更多的支持,不像其他VC只派高管挟制创始人,而是雪中送炭的奉上一般招募不来的优秀人才;最后,还可以让那些有志于投资互联网行业,却又不喜欢丧失太多控制权的老总们,更放心的把钱交到开复这个职业经理人手中打理。
如果你关注国内资本市场,你就会知道,不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有钱,而是那些第一代老板们,不放心把钱以国外VC运作方式交出去。而这笔资金总量,远远不止创新工场宣传的8个亿那么简单。随便拉出10个煤老板,就不止8个亿那么简单。这笔钱的力量,一点不比其他投行能量小。解决了疑虑,携这样的雄厚资本,深度介入投资市场,等于给国内投行进行了一次大洗牌,换了一个新玩法。这会迫使其他VC不得不跟进,也开始重视中层管理者的培养。否则,可能意味着以后最好的项目,会被开复先生抢走。这样,就进入了开复先生喜欢的步伐,放眼国内,还有几个可以有开复先生这样吸引优秀人才的导师级人物呢?
因此,开复先生现在的兴奋,不肯入睡,显然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我是他,我也怕会为我一举三得的大手笔而激动的只争朝夕。所以,如我题目所说,人世间,职场上,本来无所谓天使与天堂,无非是生意和经营模式创新而已。当然,创新工场,如其名称,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举,只要自己不犯错误,未来只有小成就和大成就两个区别。
最后,作为同样处在第三方公司的从业者,祝福一下它吧。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互联网是免费的”,这一理念自互联网诞生之初,就以席卷之势,成为了互联网一种上升到精神的口号。这种理念影响之深,已经到了有的网站或者产品胆敢收费,就引发群起而攻之的地步。大家为了“互联网这一方净土,不懈的斗争着”。
但是是公司就要挣钱的,就好像猪要长肉必须吃饲料一样。“免费”的互联网公司很多,但是一个个也活得很好,财报哗啦啦的银子响。除了一部分胆敢赢取用户增值费用的公司外,大部分的免费公司发明了一种,向非个人用户收费。
非个人用户,就是公司。除了广告外,还包括B2C、C2C等等模式。这些公司,出钱一部分为用户买单,另外一部分,则成了互联网公司财报的数字。而这些买单公司范围就广到不可想象了,即使是政府,为了这么多在网站上看新闻的用户,就要花费大量的钱投入宣传和引导。
我们都是学过物理的人,因此应该知道这世界上没有凭空而来的价值。如果互联网公司不生产价值(免费),它又得到了价值(挣钱的很多),那么这部分价值一定是从其他途径转移而来。
因此,万万千千的公司,乃至我们的政府,都在不停的为互联网买单,为互联网的免费而买单。而这些公司,也许就是你任职的地方,每年的百分之几以营销费用投放而出;而我们的政府,你不用怀疑,一定花的是纳税人你的钱。所以,实际上,现在是中国的十几亿人(肯定有你),在为几亿的互联网人群(你看到我的文章了就代表有你)的免费买单;当所有人都变成网民之后,所有人看似免费,其实都在不停的为自己的免费而花费着。这,才是免费的实质。
而学过能量学的人都知道,任何能量的转移,都会发生损耗。而维持这个免费管道的道路上,自然而然,也会有逐级的损耗。不然,政府财政就亏空了,付钱的公司就倒闭了,互联网公司就不可能挣钱了。因此,实际上,这些情况没有发生,那么你实际为免费而多花费的钱,就已经很多了;等全民都成为网民的时候,你一定会比收费花更多的钱去享受“免费”的内容。只不过这个手段管道太长,太迂回,以至于很多人看不到而已。
不过,你可以说,这样也很好啊,起码相当于,你只要上网,就可以低价享受高价的午餐,很公平。真的么?也许。对于民工阶层(无贬义)而言,他们不高的收入,的确可以因为免费而提前享受了不少原本费用更高的东西,但是,这是以更多的普通个人丧失内容主导权和普通个人丧失自主创业发展机会改变自身命运为代价的。不信?继续看。
以最明显的例子入手,国内的电影和电视行业,因为互联网盗版的冲击,逐渐萎缩,远远不像国外电影电视的兴旺发达。因为它们无法向用户挣到钱,只能依赖于投资人和政府买单。这时候,大量的广告和没有内涵的影视作品蜂拥而出,别着急骂,它们很少直接花你的钱,都是向公司和政府收钱的。既然你不直接付费,你就没有控制它们的权利了。你想看什么,想点播什么,想玩点什么,对不起,你没有付钱,我不会听你的。因此,的确现在很多内容“免费”了,但是个人也逐渐失去了选择和影响它们的权利。可仅仅因为“免费”,你容忍了。殊不知是其实已经花了钱,还享受不到想到的东西。
然后,很不明显的例子,互联网行业的逐渐资本化。你的任何好点子和好的内容,都不可能在互联网上收费;因为你刚刚有要收费的念头,就有人高喊着永远免费站在你的后面。而免费,是一个比拼谁财力更加雄厚的游戏。这个时候,任何一个普通人,哪怕你之前有个年薪几十万,也比不过一轮上千万美金融资的对手。只要有挣钱的机会,就有投资砸下来和你抢市场,直到最后只剩下几家寡头,大家商量一下,再统一战线。个人想实现下自己的创业梦想?还是做到一定程度赶紧卖掉更现实一些,而更多的,是卖不掉的。免费,将收费后置,更加考验资金的充沛和耐心,用绝对的恶性竞争手段,将足以容纳成百上千家的市场高度浓缩成几家独大。如果你和政府以及投资资本家都不熟悉的话,建议你还是放弃自己创业并做大的梦想。因为,互联网是免费的!因此,互联网只可能诞生几个伟大的企业,而作为产业链中的个人,只能依赖这些伟大企业赏给的钱而生存,因为你是无法直接向用户收费的。当一个小型公司或者实体逐步丧失了直接向用户收费的能力时候,话语权就已经不在自己的手上了。当一个小型公司或者实体逐步丧失了直接向用户收费的能力时候,话语权就已经不在自己的手上了。一旦伟大的企业改变规则(会经常改变规则的),成千上万的小型公司就面临洗牌。
因此,因为免费的存在,很多我们希望的自主权以及公平竞争,被我们自己腐蚀与摧毁了。只不过,这种摧毁,加上了太多的麻药,缠上了太多的纱布,让我们不感觉到疼,肉已经被割掉了。当然,事物有好就有坏;杀机,有杀也有机。起码很多企业的老板会喜欢听我下面的话:还是别盲目的为了理想创业了,特别是当你缺乏重量级资源支持的时候;工作几年就去创业的普通人群,唯一比刚毕业大学生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创业失败了是前途渺茫,你起码还可以退回来权当浪费了几年资历继续打工谋生。但是,机会有限,就跟前两年那些放弃大好工作不要中了邪一样辞职学研究生的人一样,几年之后回来,你会发现不进反退,连原来的位置都没有了。
————————————————————————————————————————————————————
提问:为什么资本家可以利用免费绞杀散户,不怕赔钱?我们如何对付它?
答案其实很简单,资本家不像你一样,就那么点钱和那么单一的爱好,只在一个领域下苦功夫。它们掌握了从上游到下游的整个产业链,因此,他们可以用其他部位的收入来养和你竞争的领域,而他们花的钱,也完全可以靠其他上下游赚回来。而你不行,这个领域赔了,你就完蛋了。
如果你不幸和我一样见多识广,也许你会听说过光伏这个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太阳能发电。但是你知道么,太阳能发电好歹也是高科技,在向政府竞标时候报出了白菜价,起码比受猪流感影响的猪肉还低,要不是政府看不过去抬了抬价格,价格简直都说不出口。这不过又是资本操作的另一个体现,一个链条赔钱,其他配套行业挣回来,同时圈下更大的市场。所以,它们永远不怕赔钱,有赔有挣,这叫对冲。
如何对付它?很好办,加入它并成为链条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不然,还有一个更为艰巨的方法,说服国家在你这个领域发放准入牌照,明令禁止恶性竞争。当然,你也得拿到一个牌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