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豌豆夹是创新工场第一个show给大家看的移动互联网项目,从这个领域的选题中,可以看出其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一些判断,这些判断,有些在开复老师的微博中已经透露过了,一些应该还没有说过,整理如下:
1,看好开放的android平台
android的开放性,决定了不会有如同symbian和iphone软件的很多门槛限制,而今年发货量猛增,各芯片商、厂商积极响应,未来两年有可能迎来井喷式发展,诞生更多的android街机。因此,将应用部署在android平台上,应该是基于对其未来前景的看多。
2,看好WiFi Hub Based Apps
“WiFi Hub Based Apps”是移动2.0论坛的王利杰先生提出来的概念,我这里只是进一步引用。引用其原话,“iPad/iPhone/iPod touch应用通过WiFi路由器做为Hub来与其他终端进行协作,这类应用形成了一个很特别的种类,我们姑且称之为WiFi Hub Based Apps”。我把他这个概念放大一下,放大到了数据线协作也算。
移动互联网终端与网络的发展不均衡,是很多人都下了判断的。移动终端性能已经达到了新世纪PC终端的运算水平,而中国3G网络的稳定性和用户接纳度上,都无法和基于传统网络之上的Wifi环境相比。因此,“睿智”的用户必然会将一些富媒体应用,利用PC和传统网络进行管理。
满足用户的迫切需求,远远比创造当前环境下理想化的应用场景,更符合其创业型项目的实际需要。
3,看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终端多样性
豌豆夹不仅仅支持手机,还对PSP、NDS等这样的移动终端进行了支持。考虑到泛移动设备的用户占用率和用户使用频率,对其从最开始就保持持续的支持,显然可以吸纳到更广泛的用户群。
而未来移动环境下的用户行为,应该也不会仅限于单一的手机设备。这一点,应该也是很多移动产品应该特别注意的。
4,抓住移动互联网存在的360空白
此360不是特指安全,而是更偏向一站式终端管理服务。360安全卫士,其实也是一个以安全为概念的全程PC管理工具。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这种管理软件做得好的不多,之前唯一值得一提的是91手机助手。而对比创新工场和91的产品实力,显然创新工场有信心战而胜之,从用户对产品的反馈来说,也初步达到了这个效果。
而且,在这个领域,其他互联网大佬,例如腾讯、百度等等,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因此即使进入,也是可以一战的局面。这个管理工具的盈利模式相对也比较清晰,作为平台占领用户,对后续进入的内容进行推介和分销,模式是现成的,既可以做后向,也可以在时机成熟后,做前向收费。
5,平台抢滩,陆续登陆
第五条是猜想,任何一个领域进入,都是最难的,要选好立足点。而立足点支撑好了,当然要考虑扩大影响力。这些,豌豆夹都具备。占领用户,以后自有应用推出,自然可以顺着这个豆荚,进入到各个用户的移动设备里面。看看这个应用的图标(一个很多籽的打开的豌豆),也应该暗示了下一步的思路了。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对创新工场团队的整体判断力,一个字:赞。目前谈论成败,还为时尚早,但是考虑到其队伍表现出来的判断力和进取心,还是可以表示严重支持。
除了浏览器之争,最近移动互联网领域实在是话题太过单调了,因此关注创新工场的项目创新,实在是一个蛮有乐趣的事情。
太多人说我写的东西太长了,这次就写个短的。后面,没有文字了。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有幸成为今天pmcaff(产品经理沙龙)聚会的主题演讲人之一,虽然对于今天的话题,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我实在也是看不清,而且是越努力看,越发觉得看不清。
所以谈论几年后谁是最后的霸主们,就跟预测这届世界杯冠军一样,充满了太多的不可预知性,任你是再多年观察的人,仍然可以看走眼。
因此本文不准备空谈未来,那就,谈谈如何达到未来吧。这个标题,就是我要表达的观点,用搜索引擎搜索了一下,貌似没有人说过完整且相似的“名言”,因此暂确认,是我的原创。
毫无疑问,互联网乃至于当下日渐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创新能力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词汇。而互联网颠覆既有生活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关键,也在于创新。中国人谈论事情,喜欢采用一些话本、小说的诠释方式,比如我们倾向于认为,经典力学是因为牛顿的脑子被苹果砸了一下出来的。因此,任何的行业创新,总能被媒体以及追捧者,演绎成一个穿着白袍的行业领袖(最近最火的是jobs同学),手一打响指,一个牛逼闪闪的idea就冲出来,让世界焕然一新。
有这样演绎天赋的人,可以尝试去一些需要歌功颂德的领域,那样才不会泯灭这种超凡的想象力。但是既然我们是想切实的在行业里面取得成绩,那么就必须放弃幻想,找到真相。哪个走到哪儿让人死到哪儿的柯南说过,真相只有一个。
而事实是,光有想法是不够的,最终让想法变成现实的才是商业社会认可的东西。而让想法变成现实,光思考没有用处,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孵化这种理念。这似乎是一个无需多说的大道理,但是因为经常无法被实际做到,还是感觉应该再次拿出来提一下。
我们发现一个伟大的企业辉煌期,总是伴随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微软称霸全球之时,盖茨先生是舵手;而盖茨先生退居二线没几年,乔布斯先生就光荣的带领苹果超越微软。中国互联网三个风头正劲的互联网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无不是有其强势的领袖在背后。
我不是一个鼓吹强权的人,列举上述情况,也不是为了表述独裁意味着成功。这些企业之所以突飞猛进从渺小到伟大(或接近伟大),是因为其在一段时间内,有着非常出色的创新性产品乃至于模式推出,一个个让行业让用户惊叹的产品推出,最终提升了整个公司的表现,奠定了一个新的市场格局。
而同等时期,比其资金雄厚、资源强势、人才不逊色的企业还有很多,但是并非都有亮眼的表现。原因何在?
往往,越是成熟的大企业,有着稳定的盈利模式,就越倾向于保守。这种保守,不是说里面的人都是傻子,看不到新的变化。而是因为既有盈利模型下,逐步形成了内部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说是集团,就不是一个人,而是处在特定位置上的人群。当任何一个新的举措,影响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时候,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大二公的高尚境界,而是更多的利用各种手段,来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被破坏。为了这些利益,有很多人会选择成为傻子。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越是一个当下成功的辉煌企业,一个试图创新的部门就会更容易腹背受敌,前面有其他创新团队的竞争,后面还要关注后院是否起火。我们假象这个企业是一个高度民主,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构,那么面向未来的新兴业务必然更容易成为被孤立的少数派。所以,我们这时候,才明白一个“独裁”领袖的重要性。他的权威与支持,可以选择创造一个保护的环境,去为这个创新团队创造一个生长之路。这意味着,他要面对董事会乃至于各个领域的保守派的质疑,哪怕这些质疑,也许只是各怀鬼胎。
固然,这样一个“偏执”的领袖,可能会最终被“证实”是个“愚蠢固执的家伙”;但是,最终赢得无可争议胜利,开拓一番基业,不断有非凡创新的企业,也是这种偏执的领袖才能带来的。
因此,当我看到一个当下还算比较成功的公司,开展新业务,大领导本身就有点犹豫,而新部门并非一个独立的矩阵,甚至高度依赖其他核心业务部门的资源的时候,就不禁为这个新业务部门的带头人捏一把汗。创新和开拓,没有中间地带,没有试试再说。用一字长蛇阵,去打前站,而团队给养被可能并不喜欢这个创新团队的“权臣”所控制,保证会被其他小屁竞争者以锥形阵大破于沙场。
这种尝试和试水,唯一成立的前提,不是去搞什么创新,而是搞延伸,将已有的成功,以最低代价转移到新领域。除此之外,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想法才对。
所以我们回过头,看腾讯从几年前就坚定的在移动互联网布局,乃至于在今天牢固的锁定了移动互联网一大片开阔地,就应该明白,tony先生以及腾讯的核心层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而不是简单去认为,腾讯是那种插根扁担都会发芽的土壤。比腾讯更肥沃的土壤有得是,也有很多创新行为只是为了国家贡献GDP而已。
李开复先生的创新工场有位工友的话,我认为用在这里很合适:“创业小公司不要怕和大公司竞争,只要不是做对方主营业务,表面看上去是在和大公司打,其实只不过是和一个项目经理,几个工程师打,还是不能自主决策,什么都要批准,动作缓慢的。一个是整个身家投进去,一个是朝九晚五,你不但快,灵活士气高,还有可能人比他多,钱也比他多。”
所以说,大公司,特别是没有强有力偏执领袖支撑的公司,一个只看董事会眼色的只为业绩稳定增长负责的职业领袖,是很难在新的市场中,获取创新的收益的。作为一个大企业的领袖,你能接受让一个所谓创新团队,持续的不盈利只烧钱,最终可能什么成绩也没有的结果么?你能为这个团队保驾护航,甚至不惜让内部很多核心业务成员大呼不公平也要坚定的支持这个团队走下去么?你能承担可能因为这次创新尝试造成的严重短期亏损让你本来稳固的帅位不保的代价么?
也正是有这样的难度,和伟大的领袖终有衰老且后继乏人的必然性,伟大企业的基业长青,才是人类社会最有难度的事情。
因此,今天在这个移动互联网长期看不到稳定方向,未来3-5年内可能都没有任何回报的时期,不同企业的不同举措,才是未来真正格局的书写者。一个企业在内部建立创新的组织“模式”,而不是只有“创新”思想,不设置“创新”环境,才是最终胜利可能的拥有者。
借用今天在产品经理聚会的话作为收尾:我们(产品经理)也许无法决定一个公司的走势,但是我们起码可以有自己的判断,找到一个我们发现有和自己的想法相同血脉的企业作为我们的选择。是的,选择创新可以,选择不创新也可以;但选择一个错误环境干所谓正确的事情,不可以。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抱歉采用这个耸人的标题开始,因为当编辑那会儿就被教育,标题一定要吸引人,习惯了。虽然用两个否定的“不是”来开题,但是却并不想否定开复先生创新工场的意义。
再大的光环之下,也不过是现实的商业目的;再华丽的包装,也是为了推销自己的生意。创新工场,能拿了别人的钱,还是名人们的钱,说白了,是要用有说服力的模式和未来业绩预期来说话的。
为了让我对创新工场的理解更深刻,没急着抢着评论这个新生事物,而是好好的订阅了开复先生的微博,看看他在说些什么。
我不认为开复先生办这个生意有多么所谓的崇高,谈论孵化人才,这是堂皇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生意,不得不说,无论切入点和对自我优势的把握,创新工场都是绝佳的。
那就先从一条开复先生的微博开始:“创新工场Update: 很多人以前跟我说,中国人只重视薪水,不看重股票。但是从我们接触的这些优秀求职者,发现至少在创新工场,申请者根本不在乎降薪。”
如果你年岁不小了,你当然不会天真的认为一个人,没有李嘉诚一样的老爸,可以真正的不在乎薪水。降薪的目的,无非是用损失的那部分现实利益,一为自己个人品牌增加溢价系数(开复的弟子),二为可能的未来超额回报做投资(剥离独立上市,成为元老)。开复先生显然很明白自己的价值,从最开始创造开复学生网,他就在有意的为自己未来布局,而通过给高校学生写信等运作,成功的塑造了导师的形象。这种形象,现在成功兑现,让他成为一个可以以超值价格吸纳优秀行业人才的领袖人物。
如果你恰好创业过,或者在一些创业型的小公司待过,你就会明白创业公司最大的难题,不是钱,而是如何吸纳到足以支撑起增长的优秀人才。创业是有风险的,跟着创业公司混,风险更大。不仅现实待遇可能不高,而且收入和个人品牌都属于高危结构,一旦创业公司完蛋,自己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创业公司要不是哥们,要不是亲戚上阵,否则前期难招人,中期难留人。前期核心如果走的太早,项目立刻危机冲冲,摇摇欲坠。
创新工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它是出来大吃三方的第三方公司。一方面,它给人才们以品牌提升(第二次说:开复弟子),充沛的资金和无风险轨道切换机制(项目失败,大家可以干下一个),让行业人才可以安心并且努力的干活,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可以提供给创业者比一般VC更多的支持,不像其他VC只派高管挟制创始人,而是雪中送炭的奉上一般招募不来的优秀人才;最后,还可以让那些有志于投资互联网行业,却又不喜欢丧失太多控制权的老总们,更放心的把钱交到开复这个职业经理人手中打理。
如果你关注国内资本市场,你就会知道,不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有钱,而是那些第一代老板们,不放心把钱以国外VC运作方式交出去。而这笔资金总量,远远不止创新工场宣传的8个亿那么简单。随便拉出10个煤老板,就不止8个亿那么简单。这笔钱的力量,一点不比其他投行能量小。解决了疑虑,携这样的雄厚资本,深度介入投资市场,等于给国内投行进行了一次大洗牌,换了一个新玩法。这会迫使其他VC不得不跟进,也开始重视中层管理者的培养。否则,可能意味着以后最好的项目,会被开复先生抢走。这样,就进入了开复先生喜欢的步伐,放眼国内,还有几个可以有开复先生这样吸引优秀人才的导师级人物呢?
因此,开复先生现在的兴奋,不肯入睡,显然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我是他,我也怕会为我一举三得的大手笔而激动的只争朝夕。所以,如我题目所说,人世间,职场上,本来无所谓天使与天堂,无非是生意和经营模式创新而已。当然,创新工场,如其名称,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举,只要自己不犯错误,未来只有小成就和大成就两个区别。
最后,作为同样处在第三方公司的从业者,祝福一下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