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看了一眼上次发文章的时间,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了。好久没写东西,是因为忙;真忙,不是假忙。不过,今天一个小的事件,还是触发了我写这个话题的动力。
不算是个好事件,因为整体上看上去,是个失误引发的教训,一个上线的小项目,不经意间影响到了线上正在运行的项目,导致了用户投诉和流量损失。打个比喻来说,这就好比是大医院做了一个割鸡眼的小手术,本身不算什么重大事件。但是不小心这个鸡眼割的有点深,而刚好这个鸡眼的位置边上,有点小感染。如果当时涂点药,可能病人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是恰好被忽略了,病人脚有点感染发炎喊疼了,才发现。
事实上,就像医院不会追究主刀医师开的某一刀是否大了一点,我也并非想在这里强调这个事件,究竟是哪个谁,是那个主要操作失误人。如果我们稍微学一点概率学,大抵就会知道,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时间犯错误乃至犯低级错误的几率,几乎是100%的。贵为高等动物,也不可能单独依赖个人避免。
而团队,具体来说,就是用来分散风险的。还是数学,两个人同时在某个特定时间犯错误的几率,要远远低于某一个人;而随着人数的增加,这个风险的几率就逐渐变得跟彩票中大奖一样小了。
当然有人会强调多人团队会增加产生推卸责任乃至于互相拖后腿的风险,我也承认任何得到与失去都是伴随的。不过,我认为团队操作风险的降低,是与团队成本的增加成高度关联的。因此,当你付出了更多的人力成本,你理应享受更低的失误风险。强调团队负面特质,还是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不过,我不想回避因为团队而带来的问题。事实上,团队就好像在一个盘子里面撒豆子,你无论有多少豆子,还是会露出空隙来。这个空隙,也可以换个名词,叫做灰色地带。任何一个团队都有灰色地带,也就是没有明确规范和约定的领域。
我们总是试图去弥合这个灰色地带,但是我们一定也要明白,灰色地带可以努力缩小,但是绝对不可能消失。这还是因为人的不确定性。就好比,有梅西的巴萨,和没有梅西的巴萨,是绝对不一样的两支队伍。当你有健康的梅西时候,你当然会毫不犹豫的用这个天才来盘活你的边路和进攻。但是你也必须知道,当他受伤的时候,替补上场,应该有其他队员来分担这个位置的责任,才能保证原本的最强点不变成最弱点。
我想说的是,团队是流动的,每个个体的能力又是不同的,因此灰色地带的范围,从一个长期来看,一直在不规则的变化。因此,一个机动的弹性原则,适当的因人定岗定规范,其实是必要的。
那么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必须也要明白,你身边的灰色地带是永远变化中的。我们可能都会面临过一些争议,比如产品和研发,究竟应该谁来出数据表结构或者具体接口文档;比如产品和设计,究竟谁应该来定义交互规则和页面布局。事实上,如果你听懂了我上面的故事,你就会知道这点永远无法争论清楚。
就像那句名言所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跟你合作的成员是什么情况,他们也一样!只要你工作到达了一定年限,经历了几个合作者,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天才的架构师级别的研发,你刚说一个想法,他已经完美给你实现并且考虑了所有的可能问题了;你也当然会有机会在用尽心思写了一个极致完美的文档提交后,仍然被研发同学一句“我觉得你的需求提的不够清晰”噎死。同理,研发人员也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我们这种叫做产品经理的家伙!
工作可以界定,但是团队一定要磨合。
事实上,我的一个并不十分具有普遍性的观察发现,一个典型的产品经理,应该拥有那么一点让人讨厌的唐僧性格。也就是说,在我们面对未知的合作可能时候,每次先就低出牌,永远把团队成员当一个初哥来对待,直到你真的发现对方不是。
产品经理既然扮演着沟通与驱动的重要职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好先生。更何况,产品经理群体自己也爱夸耀自己,你看现在可以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卖的还不错;你什么时候听说有《人人都是程序员》?相信我,即使程序员看到这个书的标题也会认为像是在骂人。
事实上很多产品经理都会在职业生涯的前期,有过多次自我犹豫。那就是,我这么不厌其烦的催着别人做事情,我这么讨人厌真的对么?事实上,你的犹豫可以用我最开始提出的数学问题来回答。那就是,你的讨人厌,如果可以确保团队中更多的人关注你驱动的项目,就会大大降低项目失败乃至于失误的风险。比起你讨人厌的外在表象,几何级的风险系数降低,难道还不能给你带来足够的信心么?
所以,如果我们包装一下“讨人厌”这个词,就会发现它其实也等同于“驱动力”。在互联网行业,一个更多由产品经理驱动的行业,你既然选择了成为这个角色,就要接受并释放它的一切特征。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不瞒各位最近喜欢溜达到我这里看看的朋友们说,这个博文是我冠之以“无线产品运营之”系列的先发话题,但是却停留在我的草稿箱里面很久,等它的几个“亲哥们”都跳出来之后,还在我这里待字闺中。
理由是,我认为这个内容写下来,很像是满篇废话。因为要谈的道理简单到,似乎是个人就能懂。那么我还以经验分享的名义抛出来,是否有点多余呢?
但是经过反思,特别是在今天又特地到门户娱乐板块看了看最流行的电视剧和小说介绍和追捧程度之后,发现也许说出来,可能仍有意义。
中国人,如果从传统上讲,是有以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统的。但是自从近百年来,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沦为“发展中国家”之后,内心不平和郁结之气,加上文革的暴风骤雨的文化洗礼,已经完全看不到当初那番景象了。
而进入企业之后,大家听到的更是“商战”、“竞争对手”、“红海”之类的热血沸腾的词汇,往往在面对同行时,潜意识已经让“同行=冤家”。
媒体对之更是加以推波助澜,先不说大辫子戏越来越流行,就说最近最火的某些职场小说,专讲尔虞我诈,你争我抢;最火的电视剧之一《潜伏》,不仅告诉你如何打入敌人内部,并且还告诉你内部同样要会玩“政治”。据说这些内容,已经被各种所谓年轻的白领,奉为职场真经。我看的一本杂志中就有读者感慨从《潜伏》中悟出了公司内部发展的真理。真不知道那帮闲得没事儿的广电总局,和谐掉了美剧,为啥不把这些也和谐一二,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建立。
虽然可能因为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带有明显你死我活的竞争是真经。但如果一个人真的把这种理念贯穿到自己的职业行为准则之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极,怕是下场,不会比“朱骏”更好。毕竟人家被骂活该,还拥有大量身价,大不了不玩游戏玩别的。但是小小的it民工,当你竞争到只剩下自己的时候,发现已经是领导不疼,同事不爱了。
因为在我看来,营造成功职业发展,找到最能帮助你实现个人理想的团队,应该秉承理念只有:合作与善意。
这个世界已经不是英雄通吃的世界,互联网世界更是如此。有效合作,比盯着别人碗里的肉,更有意义。
作为产品经理,可能最需要理解合作的意义。因为往往在一个公司里面,产品经理可能是除了CEO以外最忙的人,俗称,高级勤杂人员。而产品经理的个人抱负能否得到实现,你的产品意图能否最终顺利走到用户心里,不可能只凭你个人单兵奋战。产品经理通常没有非常大的权力,通常不会是项目相关所有部门的直接领导,但却要实现非常大的项目进展,并且让所有人为你做事。
产品规划出方案,要和技术论证,得到对方的谅解和开发支持,还要“哄”着大家一起向前推进;过程中的界面设计,要委托设计人员,达成一致思路,产生理想中的UI效果;如果涉及到内容类项目,还要与编辑部做好充分沟通,确保对方使用习惯,更好完成运营指标;同时,如果在大一些的公司,专门的市场和销售人员,同样会对产品提出各项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如何让这些花出去的钱有效,和挣到的钱更多,也是需要反复商议的事情。更不要说,向上还要面对管理层的诘问,等等等等。
有不少人,会在这场本应该的多边合作共赢中,沦为孤家寡人。技术不听话,得,我自己写代码,把你的不作为显露出来;设计偷懒,得,我自己修图,让你的懒惰被领导注视到;编辑不提意见,好,我自己做内容,让大家知道你工作做得有多么业余;市场瞎规划,好,我赌气折腾让你白搭,证明了你其实早该滚蛋而不是在这里瞎捣乱。领导没想法,我偷偷拉帮结派,帮你做领导……大抵做到最后一步,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命也就快到尽头了。这个时候你去找《潜伏》剧组索赔,让小说作者拿稿费为你失业买单,纯粹痴心妄想。
看似可笑的一副场景,看似谁都能想明白不能去做的道理,但是现实之中比比皆是。因为身在产品经理的交流群,总有机会看到抱怨、怒火、攻击、斗争,看到几乎所有大公司内部都是帮派林立,党争频繁。真不知道这个世界在某些人眼里居然疯狂到这个地步。抱怨这些的潜台词是:除了我的想法之外,其他所有人的想法都是幼稚可笑、不成熟的;所有其他人做的东西,都是难以达到完美的;我不主动出击占据有利位置,早晚被别人残害身亡。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合作和理解是次要的,把对方无知暴露出来让其不再成为绊脚石,才是关键。
殊不知,在你大叫“冤枉啊,不是我抢对方的工作,是对方不配合”,你已经越过了界,进入了做不好,被人看笑话,做好了,被人当威胁的尴尬境地。在你抱怨“这个人能力低,完全是因为他是领导的小舅子才在这里”的时候,这个人从你把其视为“皇亲国戚”的这一天起,就决定要让你知道知道厉害。
物理学过,有力,必有等量反作用力;情感世界和职业生活,大抵道理相通。当你把咒怨和绊脚石抛给对方开始,对方就已经开始回报给你相同的东西。
哦,可能你会说,“得了吧,就XX(指代任何你要攻击的对象)那个猪头,才不知道我多讨厌他!”其实那个人心里已经在说,“这个孙子,以为我不知道他心里怎么看我,怎么算计我!”人和人的智商,真的没有你想象中差距那么大。在一个公司里面,既然身为同事,你和对方之间,理解能力也很少达到天壤之别。别让你的鄙视与不屑,放大了自我价值,凭空贬低了对方的能力,放大了自己手段的高超,别人只能成为你高瞻远瞩的炮灰。
一次两次的敌对可能会不被看出来,但是行为是反映内心的最好窗口,总有机会被人捕捉到你的真实态度。因此,你其实最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各尽其责,让每个该位置上的人完成这个位置应该做的事情;学会沟通的方式表达对方一些不完善的工作可能会对环节上造成的问题;在面对指责与攻击的时候,只摆事实并积极配合多做少说而不以对骂了事;无论最终认为自己的提议有多么了不起,以领导的意见为最终意见,并坚持的贯彻下去。等等等等,一个字,合作而不是对抗,协作而不是拆台。以上这些,非有大智慧,不能完成。我,也是还在学习中。
不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而要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成功之上。好比某个同事给我转述的那个故事,一个女孩遇到一个女神,可以帮助她实现一个愿望,但是无论要求什么,她的敌人都会获得她的两倍。本来想要黄金白银的女孩,犹豫纠结在三,最终恶狠狠的对女神说:我要断掉我一条手臂。哦,对,你让敌人尝到了代价,可你的成本,也无可挽回。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不要总推脱是某个“他”在针对你让你“不得不”做出有违你良心的事情,更多的可能是你的“怒火”让你忘记了本应该起作用的“良心”。
这个世界不存在十恶不赦的恶棍,说实话,那种软硬不吃的小流氓,你也很难有机会在职场中遇到。即使是流氓,还有个义气。用善意观察世界,对待他人,你也会得到一个更为善意的环境。退一万步说,如果你都做到这份上了,而且并非能力问题,还被人攻击残害,那么除了抱怨命不好,只能劝你尽快离开这个不能被善意感化的世界,到一个新的地方布道好了。起码,你还能掬得一些人同情的泪水,未尝未来这些人,就不会因为你昨日的善意,提供给你更好的机会。毕竟,你在某个公司无论如何“被无良的贱人迫害致死”,你也仍然有机会活蹦乱跳的去找下一份工作。
好了,今天把一些大道理,也算做了我的经验分享出来,大概有些人会抱怨“标题党”、没营养、废话多。但是,当某些所谓知名龙头企业嘴上鼓吹“每一天,为明天”口号的同时,却带头干着一些“有一天,算一天;有今天,没明天”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职场上善意与合作的重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