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无线泛舟–陆征的博客

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移动终端钻研者,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欢迎同行邮件交流:luoluorain#sohu.com

定位

也来聊聊3G的未来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最近业内论坛里有不少对3G批评的言论,我个人认为不少见解还是相当不错的。也谈谈我的看法,没什么太有建设性的,凑个热闹而已。

批评这么多,主要是由于最近的3G半年总结发布,3家运营商用户发展速度远远低于预期导致的。

对于3G运营策略的批评,我认同目前用户定位偏差这个说法。任何一个新的业务的发展,需要打动的不是old man,或者说那些所谓的高端商务人士,而恰恰应该是young man们:年轻人群。

无论古今中外,青年都是新事物推动的核心关键。他们有朝气,好奇心强,勇于尝试。不谈论那些社会运动的推动者和发起者是青年,就拿最近的例子来说。传统互联网的流行,如果回溯到十几年前,就可以发现它是一个由青年人带动起来的新产业。当年的互联网业务形式比当前的无线互联网还要单调。当时80初还年轻,70后也正当年,这一群年轻人在贫瘠的互联网上花10块一个小时的网费,就为了给同学发一封简单的e-mail。门户也还都刚刚起步,可读内容少的可怜,网速也慢的吓人。当年的PC机,动辄上万,绝对的奢侈品。

但就在这样一个起步的情况下,传统互联网逐渐从青年人向年龄的两端蔓延,让更小的孩子,和更老的人都加入进来。

因此,现在的3G,纷纷瞄准了商务高端人士,试图发展成高端VIP级业务,思路上问题不小。相比之下,联通那个引发无数非议的“沃”,定位还是相对贴近一点年轻群体的。

我同样认为,3G要想被带动,需要的不是进公司给老板们洗脑,而是迎合年轻人们,80后、90初这批人的心态。说句实话,不少真正高端的商务人士,可能短信都用的不太好,你让他们举个手机去听音乐,搞视频通话,太不靠谱了。而用年轻人的语态,用他们经常遇到的场景去描述3G,才能真正触发3G的爆发。

对这样的年轻人群,包装要新颖,价格要“合理”,沟通要注意针对性。

当然,由于现在三家运营商基础建设还未完成,有些还有直接跃进到4G的考虑,因此当前不瞄准真正的目标人群,未尝不是一个保守的防守策略。这个,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改变还来得及。

而所谓资费高、终端贵、3G内容资源匮乏这些批评,我认为到不是问题的关键。就像刚才谈到的,传统互联网的初期,也面临了相似的问题。但是问题在于,当年的历史条件,和眼前有了不小的区别,这可能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

10年前,正值改革效果初显,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时期。因此,当年的年轻人,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有足够的资本去为自己的爱好消费,可以去追赶流行,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买单。

而去年到今年,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们,却面临更多的生存的压力。马斯洛的需求学说一直很灵验,当人们还在关心自己的生存大事的时候,自己那些爱好就放到以后再说了。

如果经济形势在短期内不能迅速缓解,并且平稳下来,那么就算三家运营商把人群定位问题解决了,还是没有人来买单。

通讯业务不像其他基础建设,不像房地产,可以靠投资靠炒作拉动,来给通讯业务买单的都是普通大众;而3G所提供的新业务形态,说白了是满足一些更为非必要的升级需求。这些非必要的需求,更需要年轻人来消费。如果年轻人在未来几年都解决不了基本生存需求,或者即使生存问题解决了,但是被未来的悲观预期影响着,必然会压抑他们追新的步伐。眼看着房价还在迅猛的往上涨着,年轻人去为视频通话多花钱买单,是会有自我罪恶感的。

这个时候,3G这个奢侈的补充需求,必然是先被牺牲掉的。新闻、听歌、看片、网络游戏,我还是在家踏踏实实的用宽带吧,宽带之外再花钱搞个无线的,没必要。不仅没必要,而且不会被羡慕的眼光围绕,只会被评价为烧包。

在那个时候,运营商和厂商的移动商店无论做的再怎么丰富多彩,也很难让年轻人迅速的涌上无线互联网,为它买单。顶多买个高性能的终端,自己玩破解,让TVgame的今天变成终端game的明天。而年轻人都不玩的新鲜事物,相信我,中年人和老年人更不会为它动心。

那时候,可能也只有强制所有国企员工强制3G政府买单,拉动内需一条路可走了。所以,3G的发展,关键看这几年,整体经济形势走势,年轻人对未来的预期。疯狂的房价和3G的未来有没有关系?我认为关系那是相当的大。

总结一下,就是3G业务,应该坚定不移的走时尚化、娱乐化的路线,让年轻人加入进来,引领新潮流。当然,期待年轻人能够尽快的都新富起来,有钱来消费。

Tags: , , , ,

星期三, 07月 29th, 2009 行业观察 1条评论

谈谈两款饮料的产品营销问题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自从认识了做食品行业市场的朋友以后,大致了解了一些该行业的具体操作方式。今天随便聊聊两个饮料的营销问题。

第一个是果缤纷,百事旗下的一个低浓度果汁饮料。其实产品的切入点还不错,以果粒水果+口味混搭为卖点,本可以切割出一个明确的市场。但是看到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古天乐的广告。认为这个广告的诉求有点问题。广告中古天乐扮演一个花痴男人,将两款果缤纷饮料幻化成了女人,最后被提醒之下,仍然花痴的说,“两款我都要”。

应该说,这个广告带有很强的性暗示,以当前对google中国这么严格的查处强度来说,这个广告应该停播。但是先不说这个,就说一个这样特点的果汁饮料,最大的消费受众应该是青年女性,而男士相对口味单一,且消费习惯顽固,并且整体人群无果汁饮料消费的倾向。但是这个广告,却是将饮料比拟女人,强调饮料的诱惑,这是一种对男性叙述的语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受的一部分性格较为独立的女性的反感,会认为它带有歧视女性,男人左右逢源的印象。本该对主力消费群体加以诱导,却忽略受众,而且有太强的不良倾向,难怪这个饮料到现在也没什么人关注。目前这个广告在各个电视台黄金时段频繁出现,曝光率并不低,可见是百事一个主打的系列。但是广告诉求不改变,怕是难有收效。即使有一定销售,也是包装和地面渠道的功劳。

建议:保持当前媒体曝光频率,但马上换广告创意。

第二个是啤儿茶爽。应该说这个饮料进入超市渠道很久了。但是我观察了一下,购买的人非常少。不仅名字拗口,包装类似可乐,而且不知道它到底是干嘛的。某次实在无聊,尝试了一下它。发现口感有很明显的啤酒味道,虽然略清冽一些,但是既然不含酒精,很明显是为了替代啤酒而来。如同零度可乐、清怡以无糖让爱喝可乐但怕长胖的人找到了借口,本应该为爱喝啤酒但是不能碰酒精的人所追逐。但是事实是,根本毫无反响。

问题出在,它的定位,居然是时尚茶饮料。谁见过啤酒味道的茶么?谁有将啤酒和茶混合在一起喝的习惯么?难免是两边不讨好。所以命名和产品定位,首先出了问题。

接下来,一个本应该替换啤酒,成为饭馆、夜店人群替换用饮料的饮料,在超市无所不在,拼命的做终端促销,却没有在开车人群中以及当前越来越重要的饭馆、夜店渠道中做一点工夫,白白浪费了其产品重要的一个营销特性。大概是娃哈哈自己的营销团队,还在做“茶”的春秋大梦呢。

当然,以它现在的包装,进夜店也是有点不现实。如此平庸的样子,会让夜店人群感觉逊的厉害,就连上饭馆,也只配小馆子。问题是,小馆子人群,不开车,不喝啤酒喝这个不过瘾的东西干嘛?

所以,对它的建议更多:换名字、定位,从新包装,重塑渠道。

相比果缤纷,啤儿茶爽的问题更多,前者只是具体操作环节的创意小问题,后者却是在产品设计前端就大脑不清晰。同样是失败,大概也体现了国际大品牌与国内所谓大品牌之间的产品营销差距吧。

闲扯结束,欢迎拍砖。因为我并不相信这两款饮料,现在能卖好,并且后者比前者投入产出比应该更差。所以,更希望有拿数据来拍砖的。

Tags: , , , , , , ,

星期六, 06月 20th, 2009 行业观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