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受某位朋友鼓动,希望我也评价一下移动最近的Mobile Market。因为一些渊源关系,我本来不想谈什么。但既然都问到,那还是随便说两句。
其实,我要说的,一些业内评论者已经用一句话替我概括了:这不就是个百宝箱升级版么。
无论你在技术上如何创新,只要是运营商主导,各个管道被长期把持着,也无法真正打开迎接个体户的大门,让MMarket成为Apple App Store那样的梦想乐园。因此,只提醒一些较为理想化的技术导向的兄弟们,别激动,该干嘛干嘛去吧。
相比之下,谈论MMarket在技术上是否成熟,能否成功,是没有意义的。我只说:只要运营商希望它成功,它就一定会“成功”,无论技术上面临多少问题。因为,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技术之上。王建宙董事长已经高度期待了这个项目,不知道写没写入移动KPI考核指标,但是理所当然的,必须成功。
我们今天,只讨论必然成功后的情况。无论你是对MMarket怀着善意也好,怀着恶意也好,希望它失败也好,希望它成功也罢,只要你没有足够的资本,它都和你无关。道理很简单,又是一些简单的数学题。
我是怀着善意的,所以我假设它成功,如同彩铃一样成功。也就是说,排行榜上前十位的APP,那么至少每个月平均下载量10w+。而假设这些APP的平均价格是5块钱,那么一个软件就是50w收入,移动按照猜测,拿走50%,你还有25w。假设你是一个中小开发者,相信我吧,当你拿到这么多钱的时候,你距离一分钱挣不到已经没几个月了。
互联网业内最善于资本运作的陈一舟先生告诉我们,技术壁垒在互联网内不存在。你能做开心,我就山寨开心。那么,你认为一个手机APP软件,真的技术壁垒高到比开心还高么?有那么高技术壁垒,你早应该拿着上市了!
因此,第一招叫做迅速山寨化。别谈版权保护,这在中国当前形势下不现实,就算你几年后真胜诉了,你最后拿的那点钱还不够你耽误青春的损失费。APP鱼龙混杂,而且功能还真是差不多,而且又是预先付费,能给用户展示的东西有限,难免被分流。此乃第一步。
随后,第二招叫做砸到地板价。我认为我们自己的软件就值1块钱,因此我们定价1元。这下好,功能差不多,就算小有差距,价格便宜80%,你说用户选择谁的。没办法,你只有跟进,5块钱变成1块钱,收入缩水80%。当然,这只是小试牛刀,厉害的在后面。
第三招,叫做自消费冲榜。我在之前一篇文章已经谈过自消费了,这里不再解释。有需求请翻阅《自消费:SP天才想法精神永存》。这里介绍一个自消费变种操作的方法。这个方法很old了,知道的同学们就一笑而过吧。
前提是我们都要清楚,手机这个玩意儿,具有高度的封闭性和视觉限制性。它不像PC越做屏幕越大,一篇放很多东西,随便翻页很容易。手机就那么大地方,显示内容有限,用户操作起来也不如PC顺手。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原本就有从众心理的用户,更加依赖各种排行榜去寻找。而就像搜索引擎,最关键的是前几页的结果一样,各种排行榜,特别是在手机上的,也就是前三页决定胜负。
那么好,方法就有了。
继续刚才的例子引申,某大公司拿到了上月的软件下载数字。发现排行榜前十位的APP平均每月被下载10w次。因此,理论上,当某APP进入前十的时候,定价5元,就应该有25w的收入。那么好,我们就自己花钱,利用早已形成默契的手机群发公司,进行自己APP的冲榜操作。既然10w下载可以上月榜,那我就自己顶我自己。那么,10w下载的代价是50w人民币,但是别着急,移动会返还我25w,我就只花费了25w。再加上这个过程中,日榜单的变化,也会帮我引来其他真实消费者。很有可能,能挣个5w。这样,我这个月亏损20w,但是别忘了,由此带来的是在下个月的榜单上,我的APP已经冲到了前十位乃至前几位。那么,我下个月在理论上,稳赚25w。
凭借上述方法,我在资本允许的情况下,足可以把我的APP全部托到排行榜前列。请问,有多少个中小开发者,在开发了一个软件之后,还有几十万的操作资金,可以冲排名玩?
因此,最后留下榜单上的,一定是资本雄厚的炒家。你花50w冲赔20w,我就敢花100w冲赔70w。只要我能够将你们全都拖垮,在总排名等各项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就有希望在未来实现收益。其实这就跟花钱买商铺差不多了,潘石屹的soho为啥卖的那么好,几十万上百万的资本家们砸下去,就为了一个长期的好位置,可以慢慢挣回来为后代颐养天年。冲排名,也是一个道理。这种炒作,必然是越炒越大,越到后来越触目惊心,暗战升级。前期只需要几十万就能炒起来的排名,到后来可能代价是上百万。只要是,这个MMarket足够成功,这个炒作的资本就越惊人。
如果全中国的消费者都来使用的时候,那么一定只剩下几个大寡头在操盘了,因为资金量太吓人,一般人玩不起。
这个时候,你有新鲜点子又如何呢,资本家们知道你乖乖的会拿出来卖给他们。因为你自己玩,连排行榜前十页都进不去。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在于中国存在了超巨量的“僵尸”号码,而这些号码,在3G时代,可以不换号过渡成为3G号码。在这样非实名的前提下,任何现行技术手段,都无法确定谁是真用户,谁是真僵尸。而资本家们,当然可以操纵这个庞大的僵尸战队,形成高度垄断的地位。
MMarket越成功,APP垄断地位就越明显。
何况,很有可能,MMarket操作起来比当初更轻松愉快一些。因为理论上,为了和APPLE APP store看齐,移动也许会把定价权放给开发者。那么好,我冲排名的时候,把5块钱调成1块钱,这样我的操作成本下降了80%;而当我占据有利位置后,我把1块钱调回5块钱,这样我的利润增加了几乎500%。原因在于,前者为假消费,后者为真收入。
难怪乎我的领导最近挂的MSN名字是:“美国人发明东西,日本人把东西做好,韩国人把东西做坏,中国人把东西做到不赚钱”。在现有的局面下,不真正改变监督机制,做大手术,任何创新性的发展,一上线,准变味儿。多说一句,不仅移动如此,燃油税又何尝不是如此,未来要收的物业税,你又怎么知道不会成为资本家们新的大餐?
目前只是放出风声来,一些操作方法就已经齐备了,当真正9月份MMarket上线,具体的细则一定是被研究的透透的。而一个仅仅只有辛辛苦苦做1-2款有创意的软件的中小开发者,哪还有脑子来研究规则,哪有资金来与之抗衡?因此,还是如同开头所说,该干嘛干嘛,这不是你能玩的游戏,中小开发者请止步。踏踏实实的,几千块钱把你的软件卖给大公司,然后回去打工吧。鸡生蛋,蛋生鸡的梦,少做。
一个简单的事儿,说的有点罗嗦,抱歉让您多点鼠标了。OK,收工,睡觉!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说过了操作系统,马上进入上游,手机终端。
其实手机终端涉及的公司,本身还存在细分的可能,因为包含了手机设计公司(内部设计)、工业设计公司(外壳包装盒等设计)、手机主板商和手机芯片商(硬件商)、手机集成制造商、手机渠道商等。我们普通大众所关注到的手机大亨,例如nokia、索爱等,其实更准确应该是一个手机集成制造商,虽然它们因为规模较大,也会参与一些设计标准的制定,并且对手机销售渠道有很大的话语权。
今天所关注的,也是这些大众心目中的巨头所在的领域,因为毕竟他们的市场销售额最高,至少在目前还在终端领域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nokia目前仍然独领风骚,索爱、三星、moto紧随其后,余下的市场则不下上百家,当然也包括了这两年引发了“山寨文化”的山寨手机们。市场格局现在与其说清晰,还不如说下定论为时尚早。因为真正洗牌的时机,还并没有出现。因此,我称其为混沌,下面会具体说明。
终端核心竞争力之我见
作为终端,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说品牌是第一竞争力的,纯属扯淡。什么叫品牌,大家喜欢你,才认为你是品牌,否则屁也不是。
决定终端价值的,我认为有两点,1,工业设计能力;2,营销服务能力。
第一点工业设计,其实也是很明确的。大家购买你手机,冲得就是你的外在价值,无论是全钢外壳,还是超薄机身,又或者是超大高清屏幕,还是XY轴(未来可能还会有Z轴)全触屏设计,除了方便使用,工业设计还决定了制造时尚的能力。IPhone的成功就是工业设计的成功,加上一小部分积累很久的操作平台运作能力。但是后者,只是提供给苹果衍生收益的能力,真正打动消费者的,还是工业设计。
手机作为日常消费品,必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足够的个性,而不会完全像PC电脑乃至笔记本电脑一样,保持呆板的造型。
因此,如何在方寸之间,积累更多的工业设计元素,如何掌握这个领域的核心技术工艺,是最具备核心价值的事情。但是毫无疑问,任凭你再大的巨头,也很难最终控制最牛的工业设计团队。工业设计,从社会分工来讲,也必然会崛起很多第三方公司,专精在外在设计之上。而现在其实,已经有类似的趋势,这个细分领域,已经有不少公司存在。
第二点是营销服务能力。这一点,拼得就是渠道与经销商制度的执行力,以及对售前售后等服务维修体系的相应能力。在这一点上,本土化作战,逐步深耕,乃至利用三四级渠道农村包围城市,有很多伟大的故事可以讲。但是今天毕竟谈的不是营销话题,我只说,这一点上,我认为天语是国内本土企业做的最好的,它的“贸工技”思路,一旦时机成熟,只要不犯错误,保不齐成为下一个联想电脑。
也正是如此,只要掌握了前瞻性的工业设计加上足够的营销执行能力,手机领域的耐克一样的轻公司,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大趋势,占据最强势的份额。因为,手机这个领域,可比鞋标准化的多。
硬芯片的软竞争和标准化时代
可能会有人问,你怎么能够去忽视手机硬件芯片这一块呢?难道你不认为它们也很重要么?的确,我认为他们不是终端竞争力的关键。道理如下:
第一,大家是买手机,不是买硬件芯片。手机第一个销售诉求,是告诉大家外观如何如何好,第二是告诉我们是正规厂家,维修方便便宜。随后,我们还可能会告诉消费者,对了,我们的手机能上QQ!
因此,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会关心你的硬件实力。而真正的发烧友,其实更多是关心手机的具体实现能力。而这个实现标准,与其说是硬件芯片决定,不如说是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开发商一起决定的。这部分人,会想买电脑时候一样,关心你是跑的起xp还是vista,关心你是否能玩魔兽世界。所谓硬芯片,其实还是软竞争。
第二,硬件芯片终将标准化。早就有业内人士提出畅想,早晚有一天,我们的手机也会成为PC一样的组装市场,可拆卸主板、CPU,再装个壳了事。妨碍最终标准化的,一个是硬件发热量,一个是电池续航能力。当这两点得以解决。intel inside的手机将不再是梦想。到时候,除了品牌机外,一定会诞生出一个更大的市场,兼容机市场。普通用户买零件组装手机的时代,并不会特别遥远。
当标准化出现的一天,当前的feature phone将很难有更大生存空间,变成彻彻底底的小众的乐趣。当然,除了手机这个名词之外,可能会有上网本等其他超便携品类的出现。兼容机市场,那是拼价格的地方,无需多谈。而那时候想要主导品牌,除了独一无二的外观和牛逼的服务能力,请问你还有什么其他能力卖上比别人更高的价格?
这才是为什么,我说手机终端市场乃至超便携终端市场,格局远远没有定论。现在的巨头,没有听说过谁对芯片比intel有研究,终将失去对核心芯片的控制权。这一点,PC市场已经告诉我们原因了,无需多谈。
这也才是为什么,nokia一直窥探操作系统和终端应用(巨资买了GPS公司)。这也才是为什么,我说天语的未来,可能成为it行业的一个新巨头。当然,未来手机领域的dell,也是可以想象的。
未来手机终端领域,真正挣钱的无非是一批掌握设计能力的小型公司,它们利润率最高;另外就已经不是it的事儿了,都是贸易型公司在比拼销售和服务,跟卖裤子没什么区别。销售额很大,利润率很低。
但是看看吧,现在的几个巨头,有谁具备了超一流的工业设计积累?有谁能甩下现在特定时期的公司架构包袱?现实是残酷的,新的游戏规则成立之日,就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历史告诉我们,总有几个公司可以顺利突围(包括转型),也总有几个公司成为了历史的云烟。数一数,Nokia、索爱、LG、moto,你最想干掉谁?
Nokia的盛世危机
最后,多谈一句nokia与symbian,也大胆预测一下nokia的危机。如果以上假设成立,那么作为一个延展上下游的一体化公司,与其说是强竞争力,还不如说是自缚手脚。虽然现在绝对领先,但是危机早已很明显。
首先作为操作系统,当然想插到很多手机品牌里面,成为手机平台的windows。但是你symbian作为nokia小弟,直接是与我们竞争的对手,我们怎么能确信你不会拿二等系统给我们使用,并且利用你们的系统来达到打击竞争对手的目的?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作为手机厂商,nokia这一点做的其实已经很明显了。无论何时,都是最先把最好的技术留给自己最新发布的手机。N95发布,要是最牛的;N97发布,系统当然也应该是最新的我先来用。这一点上,它永远无法做到如同微软一样的大气。为什么?眼前利益的需要。眼前利益不保证,董事会就把我ceo干掉啦。
另外,nokia作为手机厂商,应该有足够的包容力。但是你自己的孩子是symbian,还挺孱弱。你自己都不用,你去用windows平台了,那谁还用你的symbian啊?你自己都不看好啊!于是乎,无论别的操作系统多牛,nokia毫无选择余地。
这种体制问题,加上上一篇文章提到symbian本身的问题,可以明确的指出,现在的nokia+symbian,很可能是未来双输的一个局面。symbian变成了你一家的游戏,市场份额不断被更具开放性的微软和其他系统侵蚀。nokia要不壮士断腕,要不就只能沦为一个iphone的小众狂欢。
这就是,nokia不尊重上下游生态链的规则,妄想吃掉整个链条,最终是只能给自己挖坑。
当然,以上言论,我只是个不负责任的评论者,毕竟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今天谈到的硬件一块儿,我只是旁观者而非深入操作者。说的对与错,欢迎大家一起争论评说。结论只有未来才可以验证。
下一次,开始谈论手机软件应用领域,一个我相对更熟悉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