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如果说现在it行业最时尚的词汇,非“云计算”不可。就像有的人形容的,光听名字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浪漫气息。
而google的李开复先生作为一个一直致力推行云概念的公司的中国区重要领袖,自然也迫不及待的频频发表自己的美好畅想。近期有幸拜读一篇“我是一片云”,不由得怀疑,是开复先生最近年龄大了逻辑性有所减弱,还是这篇稿子根本就是假借他手的google市场部行为。其言论的不严密性,实在不得不拿出来议论一下。
此文开篇开复先生说:“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理由是本地数据虽然能看见,但是个人保护能力是有限的,而放到云端(google的服务器端),将得到“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享受到最好、最安全的服务”。
而且,更是不惜拿“艳照门”作为例子,为了证明把裸照放在自己机器上是多么不安全。先不说往互联网上放裸照可能被绿坝和谐承担法律风险,开复先生一定忘了艳照门之所以会出现,关键问题不在于本地数据被盗,而恰恰就出现在有人把艳照们放到了云上面,从而一朵朵的散开传播终于到了不可收拾。
例子举得很差,之前的表述也很牵强。我们都知道,数据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整体环节的可控性。而每当增加一个环节,或者让系统更为复杂,其出错的几率就会呈现几何级的增长。这也是为什么手机上现在还跑不出太多病毒,PC上已经病毒成灾的原因。
而云计算的存储,将“数据<—>本地存储”这个短链条,变成了“数据<—>本地操作终端<—>网络传输<—>云端存储”的长链条。长链条任何一个地方出错,都足以让game变得over,风险明明是增加了,怎么能睁眼说瞎话说它更安全了呢?
事实是,就连google自己的产品问题都在抽自己的嘴巴。最近google卷入泛黄事件,影响了gmail在大陆的应用,大量习惯将邮件存在gmail云上的人,只剩下跳墙去把数据搬运下来的唯一选择。
这还仅仅是网络故障造成的数据获得不能。更严重的是,云存储,将分散数据变成了集约数据,将本地化访问限制,完全打破。原来是只有我能看到我的数据,现在是google和我一样能。虽然google可以不做恶,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利用google做了恶,其伤害都是致命的。原来盗别人艳照,还只是一个陈冠希的;都在云端保存了,一旦中央系统被破译,李冠希、张冠希的裸照们也将不再成为秘密,那个时候所有没有装绿坝的机器,将是多么危害和谐的凶器啊!
而且巨头未必永远可以信任,因为它们毕竟都是商业公司,免费协议里面永远有那么个免责条款。因此,这才会出现我02年在网易流传一时的影评,在网易论坛进行自杀式改版之后,成为了永远不可再次读取的电波。现在在网易论坛那片云上,只有我的id光秃秃的表明我曾经在上面,而我的历史,如同麦当娜那首歌唱的一样,“like a virgin”。
当然,批驳开复先生,并不是为了否定云计算,只是为了让所有被梦想笼罩的人们明白,看不到的东西,必然是有风险的。最专业的团队,最可信赖的专家,最有成效的监督机制,成就了华尔街制造的金融灾难。历史犹然在现实中回荡,开复先生就已经试图制造信息泡沫了,实在可恼啊。
其实,云计算,概念很新,年龄很老。新瓶装了个旧酒。简单概括,无非是将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更多依赖强大的云端(服务器端)解决,解放终端,并实现数据的随时随地云端获取。
gmail也好,qqmail也好,都已经把云的概念用的很充足了。而手机无线互联网领域,云计算更早已经被使用。
就拿我现在公司的PIM项目(号簿管家)举例,就是一个将本地通讯录数据在云端备份,利用云端管理的一个典型应用。这种云端存储,为的是解决手机更换丢失或存储空间不足等问题的防护措施。但是至今为止,没有谁敢于完全放弃本地数据存储,只保留云端数据的。
这是因为,云存储的局限其实在于,它只能帮助人们解决“重要但非极度重要”的数据问题。邮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传递的信息并非具有高度私密性,也不是所有邮件都具有非常重要属性,而邮件的爆炸数量增长,也让云存储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相信大家还是会把重要附件和信息,保存在本地。
涉及到通讯录、各种密码卡号,本地备份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可见,终端存储与云存储,就像一个天秤的两端,视具体数据的重要级别而有所侧重。云端完全取代终端,大概需要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才行。
而云处理,对于手机终端的重要价值显然更大于PC。因为手机终端本身就受困于处理能力不足和电池续航能力差的硬件制约严重,导致一些大规模数据应用,必须依靠云端解决。
再拿个手头的项目举例,我们为移动运营商提供的DCD(快讯)业务,就将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放置在了云端。信息的提取、分类、分发,完全在云端进行处理整合。而数据的下行,也利用push监听技术,避免了手机终端自发起获取,造成的耗电和系统内存耗尽问题。很多公司仅仅看到了我们的终端软件,却根本忽略了这个业务的心脏,在云端。
可见,云处理,有效的解放了终端的一些瓶颈,在带宽和资费的利好变化继续深化之后,终端完全可以在保留监视器、操作平台和重要信息存储池之外,将其他的大量处理运算交给性能更为卓越的云端处理器。这,会大大缩短手机终端的应用追赶PC等终端的应用的时间。这,也是3G或者未来的4G,真正可以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因此小提醒一下从事无线互联网行业,却迷失在终端平台开发、忽视server端重要意义的人们,此时醒悟,为时不晚。这,才是云计算的更大意义。
当然,之前批驳开复先生中说的云风险,对无线互联网应用同样有效。如何成为真正可信赖的云专家,不是吹吹牛就可以做到的。
收笔,睡觉。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说过了操作系统,马上进入上游,手机终端。
其实手机终端涉及的公司,本身还存在细分的可能,因为包含了手机设计公司(内部设计)、工业设计公司(外壳包装盒等设计)、手机主板商和手机芯片商(硬件商)、手机集成制造商、手机渠道商等。我们普通大众所关注到的手机大亨,例如nokia、索爱等,其实更准确应该是一个手机集成制造商,虽然它们因为规模较大,也会参与一些设计标准的制定,并且对手机销售渠道有很大的话语权。
今天所关注的,也是这些大众心目中的巨头所在的领域,因为毕竟他们的市场销售额最高,至少在目前还在终端领域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nokia目前仍然独领风骚,索爱、三星、moto紧随其后,余下的市场则不下上百家,当然也包括了这两年引发了“山寨文化”的山寨手机们。市场格局现在与其说清晰,还不如说下定论为时尚早。因为真正洗牌的时机,还并没有出现。因此,我称其为混沌,下面会具体说明。
终端核心竞争力之我见
作为终端,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说品牌是第一竞争力的,纯属扯淡。什么叫品牌,大家喜欢你,才认为你是品牌,否则屁也不是。
决定终端价值的,我认为有两点,1,工业设计能力;2,营销服务能力。
第一点工业设计,其实也是很明确的。大家购买你手机,冲得就是你的外在价值,无论是全钢外壳,还是超薄机身,又或者是超大高清屏幕,还是XY轴(未来可能还会有Z轴)全触屏设计,除了方便使用,工业设计还决定了制造时尚的能力。IPhone的成功就是工业设计的成功,加上一小部分积累很久的操作平台运作能力。但是后者,只是提供给苹果衍生收益的能力,真正打动消费者的,还是工业设计。
手机作为日常消费品,必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足够的个性,而不会完全像PC电脑乃至笔记本电脑一样,保持呆板的造型。
因此,如何在方寸之间,积累更多的工业设计元素,如何掌握这个领域的核心技术工艺,是最具备核心价值的事情。但是毫无疑问,任凭你再大的巨头,也很难最终控制最牛的工业设计团队。工业设计,从社会分工来讲,也必然会崛起很多第三方公司,专精在外在设计之上。而现在其实,已经有类似的趋势,这个细分领域,已经有不少公司存在。
第二点是营销服务能力。这一点,拼得就是渠道与经销商制度的执行力,以及对售前售后等服务维修体系的相应能力。在这一点上,本土化作战,逐步深耕,乃至利用三四级渠道农村包围城市,有很多伟大的故事可以讲。但是今天毕竟谈的不是营销话题,我只说,这一点上,我认为天语是国内本土企业做的最好的,它的“贸工技”思路,一旦时机成熟,只要不犯错误,保不齐成为下一个联想电脑。
也正是如此,只要掌握了前瞻性的工业设计加上足够的营销执行能力,手机领域的耐克一样的轻公司,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大趋势,占据最强势的份额。因为,手机这个领域,可比鞋标准化的多。
硬芯片的软竞争和标准化时代
可能会有人问,你怎么能够去忽视手机硬件芯片这一块呢?难道你不认为它们也很重要么?的确,我认为他们不是终端竞争力的关键。道理如下:
第一,大家是买手机,不是买硬件芯片。手机第一个销售诉求,是告诉大家外观如何如何好,第二是告诉我们是正规厂家,维修方便便宜。随后,我们还可能会告诉消费者,对了,我们的手机能上QQ!
因此,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会关心你的硬件实力。而真正的发烧友,其实更多是关心手机的具体实现能力。而这个实现标准,与其说是硬件芯片决定,不如说是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开发商一起决定的。这部分人,会想买电脑时候一样,关心你是跑的起xp还是vista,关心你是否能玩魔兽世界。所谓硬芯片,其实还是软竞争。
第二,硬件芯片终将标准化。早就有业内人士提出畅想,早晚有一天,我们的手机也会成为PC一样的组装市场,可拆卸主板、CPU,再装个壳了事。妨碍最终标准化的,一个是硬件发热量,一个是电池续航能力。当这两点得以解决。intel inside的手机将不再是梦想。到时候,除了品牌机外,一定会诞生出一个更大的市场,兼容机市场。普通用户买零件组装手机的时代,并不会特别遥远。
当标准化出现的一天,当前的feature phone将很难有更大生存空间,变成彻彻底底的小众的乐趣。当然,除了手机这个名词之外,可能会有上网本等其他超便携品类的出现。兼容机市场,那是拼价格的地方,无需多谈。而那时候想要主导品牌,除了独一无二的外观和牛逼的服务能力,请问你还有什么其他能力卖上比别人更高的价格?
这才是为什么,我说手机终端市场乃至超便携终端市场,格局远远没有定论。现在的巨头,没有听说过谁对芯片比intel有研究,终将失去对核心芯片的控制权。这一点,PC市场已经告诉我们原因了,无需多谈。
这也才是为什么,nokia一直窥探操作系统和终端应用(巨资买了GPS公司)。这也才是为什么,我说天语的未来,可能成为it行业的一个新巨头。当然,未来手机领域的dell,也是可以想象的。
未来手机终端领域,真正挣钱的无非是一批掌握设计能力的小型公司,它们利润率最高;另外就已经不是it的事儿了,都是贸易型公司在比拼销售和服务,跟卖裤子没什么区别。销售额很大,利润率很低。
但是看看吧,现在的几个巨头,有谁具备了超一流的工业设计积累?有谁能甩下现在特定时期的公司架构包袱?现实是残酷的,新的游戏规则成立之日,就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历史告诉我们,总有几个公司可以顺利突围(包括转型),也总有几个公司成为了历史的云烟。数一数,Nokia、索爱、LG、moto,你最想干掉谁?
Nokia的盛世危机
最后,多谈一句nokia与symbian,也大胆预测一下nokia的危机。如果以上假设成立,那么作为一个延展上下游的一体化公司,与其说是强竞争力,还不如说是自缚手脚。虽然现在绝对领先,但是危机早已很明显。
首先作为操作系统,当然想插到很多手机品牌里面,成为手机平台的windows。但是你symbian作为nokia小弟,直接是与我们竞争的对手,我们怎么能确信你不会拿二等系统给我们使用,并且利用你们的系统来达到打击竞争对手的目的?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作为手机厂商,nokia这一点做的其实已经很明显了。无论何时,都是最先把最好的技术留给自己最新发布的手机。N95发布,要是最牛的;N97发布,系统当然也应该是最新的我先来用。这一点上,它永远无法做到如同微软一样的大气。为什么?眼前利益的需要。眼前利益不保证,董事会就把我ceo干掉啦。
另外,nokia作为手机厂商,应该有足够的包容力。但是你自己的孩子是symbian,还挺孱弱。你自己都不用,你去用windows平台了,那谁还用你的symbian啊?你自己都不看好啊!于是乎,无论别的操作系统多牛,nokia毫无选择余地。
这种体制问题,加上上一篇文章提到symbian本身的问题,可以明确的指出,现在的nokia+symbian,很可能是未来双输的一个局面。symbian变成了你一家的游戏,市场份额不断被更具开放性的微软和其他系统侵蚀。nokia要不壮士断腕,要不就只能沦为一个iphone的小众狂欢。
这就是,nokia不尊重上下游生态链的规则,妄想吃掉整个链条,最终是只能给自己挖坑。
当然,以上言论,我只是个不负责任的评论者,毕竟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今天谈到的硬件一块儿,我只是旁观者而非深入操作者。说的对与错,欢迎大家一起争论评说。结论只有未来才可以验证。
下一次,开始谈论手机软件应用领域,一个我相对更熟悉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