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无线泛舟–陆征的博客

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移动终端钻研者,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欢迎同行邮件交流:luoluorain#sohu.com

数据分析

无线产品运营之:做好产品的运营数据分析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进入正题之前,是有用的闲话:今天,俺们公司伟大的CEO同学,夸我了。事情是这样的,今天谈了一些未来计划之后(内容绝密,你小窗我也不告诉你),他顺便说道:发现你相比较于深入的技术层面钻研,更喜欢运营数据分析和研究啊(非原话,大抵意思如此)。那位看官说了,这句话哪儿夸你了?其实你不懂了,当领导斥责你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呵护你;当领导勃然大怒不顾形象的辱骂你的时候,是爱护你到了极致的表现;那么,很平和的告诉你他发现了你一些潜在特点,那不是夸你是什么?(众人:……)

我于是反思,我是不是一个喜欢分析和研究的人呢?看起来还真是的。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利用某个数字模型来分析很多人的情况,为别人排忧解难。爱瞎琢磨是有传统的,无论业余爱好还是工作,习惯改不了。这样的好处是,稳健;不好的地方,保守、唯数字论,很难成为拍脑袋第一个往上冲的主儿,而且一旦选择了错误的数据模型(这世界造假太多啊),那么自然也就让一切判断变成了错误。

扯的太多了,回到正题。话说我喜欢时不时四处到别人家的home(page)里面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好在这年头大家都很欢迎这种行为,过去叫捧个人场,今天叫做提升流量。于是今天溜达的地方,是手机大头。发现大头改版了,而且很特意的,在右侧划出一个小区域,叫做“过去24小时大头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说实话,我一下子就被震了。这种告诉别人数字的事儿的确现在干的人不少了,像QQ就愿意告诉你现在有几千万人在线呢。但是如此详细的运营数据,公布出来,我眼界较小,大头算是不多的一个。请大家记录一下时间,我抄下来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5月11日20点30分,根据说明,

以下数据为过往24小时的单日数据:

15,965,658条 资讯 被大头友友们阅读和评论
3,558,843首 歌曲 被大头友友们收听
40,812段 视频 被大头友友们观看
136,453篇 帖子 被大头友友们回复
19,471张 照片 被大头友友们上传和评论
2,000篇 日志 被大头友友们撰写和回复
2,423名土人在 大头富翁 中被大头友友们派出去打工

一直想着怎么和大家分享一下数据分析的技巧,共同提高嘛,有错误别人也可以告诉我。但是我总不能拿自己家数据出来练手,不然今天文章最开始的一幕,你是别指望会发生了。还好这里有。ok,start。

首先,我们无法从上面有效的获得当日用户数据,它没有提供。但是不要紧,一会儿再说。先找这个数据里面的突破口。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据组当中,最大的数据,是资讯的展阅与评论数量,我们先假设它是展阅数,也就是所谓的PV。数据有一点不准确不要紧,毕竟我们来源有限。

那么好,我们做运营的通常知道,任何一个产品,特别是资讯产品,是有一个UV(独立访问用户)和PV的大致比例,可以计算出产品活跃度和用户活跃度,以及各产品线运营状况。这时候,万恶,啊不,万能的搜索引擎发挥了作用,援引一组网上公开的数据,“根据手机大头某负责人在4月15日易观国际举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年会上公布的数字,手机大头的用户数突破2000万,而日活跃用户才十几万”。ok,我们通过诚实的大头负责人得到了其每日UV大概是10w多。那么我们多算一点,15w。用刚才推测的PV除UV,可不得了了。单用户贡献100多PV?就算都是看小说的,也没那么夸张啊。

因此,这让我们从新确认:这条目数,应该是包括了阅读(click)和回复(reply)的总和。我们假设一下阅读和回复比达到3:1,也就是把刚才的数据折半,仍然很恐怖,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用户贡献了75左右的PV。这种用户的贡献率,别说新浪看了眼红(它单用户才7个左右),就连人气火爆的败家论坛55bbs也只能自愧不如(它单用户才16个左右)。可见,手机用户的阅读痴迷度,要远远高于互联网。这一点,大头竟然不喊出来,也蛮奇怪。

往下继续看,音乐收听数据同样恐怖,单用户折合23个多。别忘了,大头的音乐可都是在线收听的,虽然高压缩比,但是每个人能20多首都听那么两句,流量也不少。因此,别担心手机用户会被流量捆住手脚了。大头告诉大家了,流量不是问题,爱听才是关键!

再接下来的数据,就有点寒酸了。先看“帖子”,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论坛了。单用户贡献不到1,这么低的人气,连sina最不入流的小版块也可以鄙视它。

视频,更低,每3个用户才看一段视频。前面说了,流量不是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大概是视频看的太卡太不清楚的缘故。看来手机屏幕,还是个大问题。

照片,更寒酸,加上评论的数字,才不到2w的数据。凭经验,肯定是看的人多,传的人少。那么估计每天上传照片,也就5k张左右,合每个用户贡献0.03张。

下一个,日志,这应该属于web2.0的事情,更凄惨,每个用户贡献0.01;大头富翁,看着应该是SNS的一个组件,也是0.01。

数据整体走了一遍,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如下:

1,手机大头仍然是以资讯浏览为主的一款软件,是一个大家主要用来边听歌边看新闻的软件。

2,虽然看大头网站改版弄得跟web2.0似的,但是它真实的情况一点也不web2.0;叫什么“移动分享门户”,要不你把右边的数据拿下来,要不然还是改名叫“移动阅读门户”好。其用户主动行为是read,主要被动行为是listen。用户主动和网站交互意愿很低,用户间分享意愿更低。

3,相比较各互动模块,论坛比空间、SNS、相册,要活跃的多。从运营角度分析,在这种低用户活跃度的前提下,把互动模块分成四个等于自我分流,自己打自己。最好是赶快把除了论坛之外的三个都关了,或者扔到一个小角落里面,集中力量做好一点:论坛。

4,用刚才的用户贡献率,如果将手机大头展开成一个标准网站,那么它的各个频道权重大致如下:
news:75%  music:23% others:2%(是的,你没看错,其他都加一块也没超过2%)

那么,大头网站的首页栏目设置很成问题。上面的栏目依次是:“大头足迹”“我的空间” “热点” “相册” “社区” “下载手机大头”。“热点”应该叫“资讯”,而且这么大比重的栏目应该拆分;占第二大的“音乐”,基本没有任何配合宣传。而其余各自占比重不足1%的“空间”“相册”“社区”,占了三个,实现是有点说不过去。

5,再看看大头的自我介绍:“现阶段,天腾时空以帮助广大手机用户构建手机终端为载体的“移动生活圈”为战略目标,并据此进行业务布局,手机客户端软件“手机大头”、大头无线WEB站(www.datuu.com)、大头无线WAP站(wap.datuu.com)三箭齐发,为数以百万计的手机用户了提供新闻资讯、娱乐应用、社区交友、个人空间、商务通讯等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大抵就是一个口号和远景目标,因为生活不仅仅是新闻加音乐。这种整体宣传和业务基本情况严重脱节的现象,需要引起其高度重视。

因此,在最后,多说一句。如果你不是想请别人帮你研究自己,不要把自己的详细生日轻易留给别人;如果你不是像大头这样在免费寻找义务数据分析人员,那么也不要轻易把运营数据如此细致的公布出来。当然,也许过几天你会听说,我今天研究的数据,都是虚假的数据。那么其实也没关系,我们也模拟了一把简单的数据分析,不是么?

Tags: , , , ,

星期一, 05月 11th, 2009 产品运营 没有评论

无线产品运营之:产品经理的预算法则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做好了产品,建立好了前端获取规范,下一步就是发布出去,让用户来用,赚到真金白银。看似简单的逻辑,但是很多人根本不会,哪怕是做了很多年产品的人,谈起产品架构头头是道,产品怎么推广怎么赚钱,完全傻眼。

说句不好听的,做生意是为了挣钱的,打工是为了创造价值的。作为一个员工,你连公司做产品怎么放出去赚钱都不知道,你的价值何在?只会花钱,不知道花钱后果会怎样,两眼一抹黑。试问,别说在公司,在家里,这样的孩子家长会给他钱去花么?

这话有些极端,如果你只是甘心做技术执行层面的工作,没有心情为高层领导那为了赚钱愁白了的头发负责的话,那么你不浪费这个脑细胞也无所谓。但是如果你想切实投入到运营的乐趣里面来,你无疑需要补充上这一课。以下言论,对有一定产品工作经验的运营小白有用,对资深大佬们,就请多包涵指正了。谦虚完毕,现在开说: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此言不虚。想要把产品做好,不要只关心竞争,更要关心合作。那些只会做竞品分析的产品经理,不是最好的产品经理。当你打开合作的大门,你会发现其实竞争,只是一个相对虚拟的话题。

不过,如何依赖“朋友”,还不是今天要谈的内容,因为在“交朋友”之前,你需要学会“明算账”。

在开始运营生态链营造之前,一个必须做的工作是,预算或者预测(是的,有时候只能是预测)。

作为一款产品的主导运营者,如果你在一个顶尖级的公司,担负着战略级的重任,那么营销预算理解起来相对还会明确一些。因为通常这样的公司,在过去的积累中,已经有了一批比较胜任的市场销售人员,并且公司高层已经有明确的计算过的大规模预算等待你来花费。而且除了产品营销费用,你通常还会有潜在的其他支持。

例如公司品牌效应(QQ这两个字就是真金白银啊)和广告支持(知道搜狐一个车体广告烧多少钱么?)。但是那些东西,你知道就好了,毕竟你不是专门的市场人员,你不需要和4A们直接打交道,你只需要知道。这种“空军支持”,需要变成你最终营销效果后面的一个乘法系数就好了。

不过下面要说的,是一个产品经理,或者更准确的说,担当市场衔接职责的产品运营经理,在准备营销工作时必须要明确的。

一个战略级产品线,通常意味着,一个季度,整体预算大概有几百万的package(当然这样手笔的公司不常有),而你的细分产品项目至少也能分个几十万的样子。这么一大笔钱花下去,只有前两年拿VC钱拿到手软的人们,才会不计划计划。何况,靠谱的同学们,我们是指望拿这些钱生钱的!

作为产品,有盈利型和战略辅助型两种,盈利型在无线行业较多,在传统互联网行业较少,也就是俗话说的花一块钱出去立刻就能挣回两块钱的项目。在传统互联网当前的形势下,也只有腾讯的新产品有这个底气。

但是,即使是战略辅助型的,你必须要明确,它也有很明确的盈利指向的。例如它的预定目标产生的广告或其他增值项目收益。这个时候,我们提前规划一个可行的用户目标(包括数量 活跃度 流失率等多项细化指标),然后计算这个量级的综合单用户收益率和收益周期。至于计算公式,每个具体细分领域的方式不同。大公司的另一个好处是,相对有规律可行,有一些数据模型可以借鉴进来。

剩下的就是根据模型的数学问题,换算出最佳用户成本。也就是在这样的预计营收规模下,单用户投入成本多少,才能在一个多长的周期达到产品营销与收益的平衡,才能达到总成本(人力成本、运营成本等)与总收益(扣除坏账和边际损耗等)的平衡。通常这个数学问题不会太复杂,因为往往一般公司的产品线不存在高复合性,不需要借助高等数学就可以解析。当然,如果真的像百度和腾讯这样“主产品+附加产品”脉络丰富的情况下,就真的需要科学家和精算师们一起工作了。你不是CFO,所以这是题外话,暂不多谈。

一般而言,这个时候你会得到一个单用户最佳营销成本。当然成本是一个受多个变量影响的东西,但是其波动必然有一个最大和最小周期,找到并记录它,这就是你的风险和利润计算的依据。

有了这个成本,你需要去比对的是营销一般平均成本。这包括营销一个用户所产生的费用。当然这个费用也会受到你预期用户规模的影响。一般而言,规定时间范围内用户增量需求越高,单用户成本也就越大。营销成本如何获得?这不是我能告诉你的。这需要你或者你的市场营销同事,有具体的执行经验和积累。

当你计算出了“单用户最佳成本”和“一般平均成本”之后,你就可以大概知道,按照你的既定投入计划,你的新增用户会以怎么样的规模速度,完成积累。这时候再根据一些基本流失率的经验,自然可以评估出目标与假定预算的差距。

这个时候,你会更有效的去鉴别,原有计划的假设预算程度,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提醒的是,一般而言,根据市场环境的动荡程度,你心里应该至少留给预算20%的无效化空间。也就是投入的营销费用,可能会有20%的损耗。虽然现在营销学特别是网络营销的高可控性已经最大化避免了这种无谓损耗,但是你是神不是人,政策和市场的不可控,不是工具可以说了算的。

因此,为了原本预期的目的,你可能需要调整预算。这个预算,自然要得到领导的首肯和认可。

有了预算不是万事大吉,直接大胆实施就可以回家睡觉了。要是世界如此简单,人类早就变成一帮傻蛋了。

上面所说的推理,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是在一个极端理想化的假设下进行的。就是说我们不仅能够知道当前营销单位成本范围,还能够准确预测出复合营收策略在多变化市场条件下的轨迹。说实话,即使你是多年的数据运营专家,也不可能完全控制这些数据。如果你能,你不应该干产品运营,你应该去赶快拿起你的行囊,杀奔股市或者彩票市场。
因此,预算通常和预测差不多,甚至不如算命算的准确。但是工作不是白费,是为了让你完善自己头脑中的逻辑,伟大的相对论就是建立在假设之上嘛。

假设出现之后,下一步自然是:试错。

试错虽然是一个行动,一个借助于以后要谈的生态链的事情。但是我认为仍然更偏向属于预算法则的一部分。

因为,试错不是海量试错,而是建立有效样本抽样试错。有效样本根据产品和市场的不同,其范围也从百份至万份不等。当然,越大的样本越接近现实。但是无穷大的样本,成本也高的吓人。

在根据经验(又是经验,没错,每个行业和具体产品都不一样,我又不可能告诉你我们家的数据,那是商业泄密)建立样本规范后,利用下一步的营销生态系统,进行有效样本库的完成工作。一般周期可能在一周、一个月乃至更久。这个试错的最佳结果,是完全符合预期和超出预期,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建立在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基础之上的。一个菜鸟级别的运营队伍,自然离谱的可能性大的多的多。

当符合和超出时,自然就是赶快扩大化执行。当然,执行过程中,你要设定多个里程碑,事关金钱,请根据领导的敏感程度,按照日或周进行汇报。而你自己,当然是最好一天看三遍数据,做到心中有数。没错,不是花你们家的钱,但是你应该同样心疼。

这个里程碑的控制,一般来讲需要有具体的数据分析人员支持。人员无需太多,1-2个有经验的人足以。如果没有,那只有你自己多辛苦一些。

因为后台数据,不做人工处理,它仍然是冷冰冰的数据,没有任何可参考价值。

不过,如果说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至少要失败几个产品的话;那么一个成功的运营经理,至少意味着要花掉乃至“浪费”掉公司几百万的营销费用。没有实战,等于扯淡。不要以为这很不可思议,那些广告大牛们,“报销”掉的钱可是以亿来计算的。当然,团队中有过花钱经验的人可以帮到你,但是你没实际花过钱,还是不一样。

不是说,可能产生的浪费是人为的错误,而还是那句话,市场的不可预知性。今天挣钱的思路,明天可能就已经失效;明天出现的新法子,你今天根本想不到。里程碑建立的另一个必要性,是阶段性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对预算的前提进行论证。如果整体环境不存在大动荡,微调并执行就好。如果整体环境出现了可能的政策、环境变量,那么预警、大规模调整,乃至壮士断腕,都是可能会出现的。预算建立的好处也在于,因为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风险出现的时候你会更加具备警惕性。那个时候,虽然小层面上看,你“浪费”了几百万打了水漂,但是长期来看,你甚至为公司避免了上千万的损失。当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的职业境界已经得到升华了。

这样,你就明确了:
1,要有预算(预测)的概念;
2,要注意摆正运营和市场的衔接位置;
3,如何假设进行预算规划;
4,如何试错与阶段里程碑运作;
5,预算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说到最后,可能有人会小声问一句:万一我遇到的公司,不是这样战略级的产品投入,甚至是“零预算”的时候,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好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回答,可能要等到下一个话题才会搞清楚。但是在预算环节,我只是想说:零预算是个伪命题。在一个成功的运营人员眼里,一切资源都是可以量化的,你的人工,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领导,你的公司,你的运营伙伴以及市场上一些非对称信息,都是等价于预算的资源。所以,这世界上不存在零预算,只有“少量预算”。而少量预算,多数处于产品和运营营销的摸索期,这是一个必然现象。特别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完全无先例可以借鉴,且想做的公司是个没那么烧包的公司,必然要控制预算。不见兔子不撒鹰,公司领导应该如此,运营人员更应该如此。

理论上,任何世界任何公司任何项目,营销预算都是受限的,突破预算的最好方式,就是拿一块钱挣回两块钱。老板这时候会急着问你,你能不能再多花个几百万?你相信不!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要看法,对外行有指导意义,对内行来讲可能仍有很多不足,希望不懂的人捧个人场,懂的人碰个“回复”场。互相学习才能进步,我深信这一点。

Tags: , , , , , , , , , , , ,

星期三, 04月 22nd, 2009 产品运营 没有评论

无线产品运营之:掌握用户数据的第一步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无线产品行业,处在一个很有意思的交叉之上。一方面,原本从事sp行业的产品人走进来;另一方面,原本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产品人走进来。而各自都存在原发性的短板。对于sp行业走来的人,他们一直面对短信、彩信乃至wap这样的一些简单应用,对复杂的大规模应用产品力不从心。不要说用axure去做产品的交互设计,就连用visio花流程图,都容易显得逻辑性不足。而对于从互联网行业走来的人,他们一直循规蹈矩惯了,习惯把互联网的产品思路照搬过来,流程僵化,缺乏足够的盈利导向,并且对于无线的一些潜规则知之甚少,对运营商政策的干扰估计不足。

幸而在过去领导的带领下,有机会在sp公司里面做互联网产品,而后又来到互联网公司做无线产品,虽然过去被这种交叉双重折磨,但是却也侥幸对两个领域有一个平衡的认识,对无线产品,特别是无线客户端,不会受到单一经验的蒙蔽。在工作中,有一些小小经验,不愿藏私,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进步。

今天要谈的是客户数据收集。应该说,用户数据与用户行为,这绝对是产品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因此,无论是你从事运营职位(其实不做产品直接做运营难度很大)还是从事产品策划与设计,都必须对用户数据足够重视,再重视。

那么,想要重视数据,自然第一步是获得数据。

在sp时代,用户数据是一个easy story。运营商会给sp提供用户的手机号,业务套餐类型(神州行、全球通等),以及所在的地区。可以说,凭借这些,已经能够对用户进行有效控制了。

但是随着运营商MISC平台的展开,运营商对于用户数据,加强了控制,除非你是运营商旗下特殊关系,否则只能得到一个唯一标识号。因此,作为大多数第三方运营的无线客户端产品,如何对用户更好的标识与跟踪,就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让用户注册,以获得进一步消息的方式既会让用户反感,而且效率不高。互联网注册用户和非注册访问的比例,大家都知道。何况手机操作不如电脑便捷,你如果进行严格的非注册限制访问,还怎么抢占市场?

好在手机与PC不同,它具备私密性的特点,也就是基本上一人一机,手机号与机器很少分离(公司行为除外)。因此,这种一对一关联性,就有很多方式可以采用。

目前个人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在手机客户端上建立一套自有的版本号控制体系。版本号简单来说,包括几个部分:

1)时间和随机号:用户初次使用的时间,以及随机区分号;
2)版本系列和操作平台:究竟是1.0还是1.1,究竟是symbian平台,还是windows mobile平台。
3)渠道号:客户端通过哪种渠道进行散发。

4)根据特定运营需求需要增加的参数。根据特定产品各有不同。

在初次时间上,有两种运作方式,一种是由服务器生成,一种是客户端直接生成。服务器生成的号码,严格意义上记录的是用户第一次访问网络的时间,对用户本地开始时间缺乏控制;所以采用客户端安装时候自动生成,再由联网传递给服务器,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方式。这样,理论上你就可以知道用户初次使用客户端的时间(相当于注册时间),并根据其后续行为判断用户活跃与流失问题。

而渠道号,更是表明你是否了解无线客户端运营规则的一个小小试金石。要知道小小手机软件,除了自有推广,用户在官网主动下载外,还有联盟推广,运营商推广,内置预装等多个渠道。而很多渠道,还涉及到合作分成结算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渠道号标准和后面完善的渠道管理体系,那么后期的运营手段控制几乎就是空谈。

当然,以上的数据收集,除了一套提前规范好的体系外,还有一个必要的媒介,就是网络。否则在本地生成的各种软件信息,是无法脱离网络回到你的服务器后台上的。因此,何时让用户联网,如何不干涉用户的正常使用体验,这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话题。

在这里,还有一个有关细节的小故事,需要和大家分享。在我管理的客户端之中,由于之前版本非我来约束规范,在随后一次讨论更新规则时,才偶然从研发的交流中发现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用户在联网时,并不是立刻把我需要的以上所说的这些用户版本信息传给服务器加以统计记录,而是必须用户进行一个主动联网行为之后,才由客户端传递给服务器。也就是说,之前我的后台统计中的用户数,是少于真正联网用户数的;而用户真实联网频率和活跃程度,是高于我所掌握的数据的!

立刻作为重要问题单独提出,在下一版本规划中,加以明确与约束,终于弥补了这个影响数据准确的潜在的大漏洞,但是由于之前客户端已经无法控制,只能等待新版本的过渡期完成之后,才能逐渐消除之前数据的问题了。

由此想说,今天说的除了是要有用户信息获取的意识之外,还要重视获取用户信息的具体位置和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例如一些客观问题造成的参数传递失误)。并非所有研发人员都会以产品人员的眼光来足够重视用户数据,这一点产品人员绝不能默认没有问题,而必须要对技术实现细节,强化沟通,以达到准确的了解,确认达到真正的预期要求。

Tags: , , , , , ,

星期一, 04月 20th, 2009 产品运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