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鼓吹3G,兴奋MM,这一切,其实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纵观整个无线互联网,真正的好时代还远没有来临,限制它深入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
首先解释一下,我怎么定义蒙昧时代。蒙昧时代,是以用户行为来定义的。在我看来,简单划分,用户行为的跃进,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基础实用需求时期;
2,交流沟通需求时期;
3,文化衍生需求时期。
而第一个时期,由于人际互通行为的稀少,人人即孤岛,由此,可以称为蒙昧时代。
有人可能会疑问,无线互联网怎么会是蒙昧呢?现在有电话,可以互相沟通啊;有手机QQ可以互相交流啊?对前一个问题,请注意我的前提,不是手机通讯的蒙昧时代,而是无线互联网蒙昧时代,这是有区别的。对后一个问题,我认为更多是一种假象。就好比几个探险家来到了藏地密码描述的香巴拉,能使用现代通讯手段互相联系,但是不意味着香巴拉不处于蒙昧时代。手机QQ,更多的像是一个闯入者,而不是诞生在无线互联网土壤的原住民。
谁是原住民?举两个典型例子,一个是3G门户,一度无线互联网WAP半壁江山;一个是UCweb,现在应该仍然是无线WAP最大的客户端入口。它们成长于无线互联网里,是整个行业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二。
但是如果你细致观察这两个产品的用户行为,会发现用户仍然是更多的满足于基础性需求,看新闻、骂街(评论)、找游戏、听音乐、玩下载,等等。虽然两家都建立了自己用户系统,但是匿名身份用户仍然是绝大多数,而即使是登录用户,也对自我身份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更不要说产生彼此间交流的欲望了。
谈论用户规模,我想出这两家之右的产品并不多。从人类社会演进来看,交流乃至于文明,前提必须建立在广泛的人群基础和自我认知之上。而无线互联网的典型产品,用户却是最原始的形态,满足于功能的获取,很少思考自我身份的重要,没有明确的加强自我身份区隔的欲望,更不要说以脸谱化的身份去相互交流。所以我认为,定义现在的无线互联网,属于蒙昧时代,并不过分。
如果我的提法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在无线互联网探索SNS等交流产品的企业,仍然会长期处于拓荒者的孤独之中。在一个蒙昧时代,发展用户的深度交流行为,无异于让原始人开人大代表大会。而类似天下网正在筹划制作的avatar产品,即使不谈avatar产品形式老化的问题,在用户自我认知并不强烈的时期,仍然是太超前了一些。
那么,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事实?让我们稍微温习一下历史。中国从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是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在此之前,中国社会,是一个个半封闭的孤岛,都是中国人,但彼此之间异感,高于同感。而只有秦朝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才逐渐增强起来。
说这个历史是有意义的。无线互联网,就是一个被不同终端隔绝成的半封闭孤岛。Symbian、Windows Mobile、Android这些还不够,还有完全隔绝自己的奴隶主Iphone等的存在。如果你真的做过产品,你会知道在所有平台推出统一化的产品这个想法是极端可笑的。硬件瓶颈、接口开放程度、软件环境、操作习惯等等,造成了不同终端用户的行为和需求,是差异极大的。这就造成了他们都会访问wap站,但是彼此之间在扩展需求上缺乏沟通的热情。一个Iphone用户和Sharp用户谈论手机版“潜龙谍影”好玩与否,毫无意义。
因此,不同终端的用户,看似有共性,其实文化差异性极大,不同终端之间的沟通,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但是问题在于,现实社会中,往往一个人的人脉群落里面,分布着的往往是异化的终端。即使罕见的某个人所有亲戚朋友都用nokia,也还有S40、S60的区别。可见,现实社会的人际网络,在无线互联网无法简单代入;而无线互联网自己引发的人群,是不同孤岛人群的自我孤立。
而运营商的一些运营策略,客观上也延长了这一隔绝效应。行业稍微资深一点的人士都知道,有一段时间,手机终端是可以取到手机号的,由此可以充分获取用户地域区属和唯一身份。也就是说在那个时期,整个无线互联网,可以构建在广泛采用的唯一身份上。如果这种情况能够延续到今天,我相信用户之间的交流行为一定会呈现更为密集的效应,蒙昧时代也许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用户的唯一身份,某一天彻底消失了。无线互联网从唯一身份时期,转向了唯一终端时期。这就像著名的美剧lost一样,突然一天,飞机失事了,我们都散落在不同的孤岛上,只能同岛交流。在交流行为受到严重阻隔之后,用户必然选择放弃或很少使用无线网络中的交流行为。毕竟,可以替代它的其他网络交互方式太多了。
也从那个时候起,终端应用被长期锁定在功能类,终端增强类之上,或者一些泛交互行为之上,例如简单的BBS和网络游戏。而即使是这些泛交互行为,也因为可替代交流网络(传统互联网)的强大和易操作性,难以广泛活跃。真正能够立足的交流类产品,无一不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性行为(飞信除外,众所周知的原因)。
不要小看这种荒漠化的交流状况造成的影响。如果说人类文明建立在充分的人群交流之上,那么网络文化的崛起,也需要建立在本网人群的充分沟通之上。
而一个产品的生命力,最终建立在群体文化性上。单纯实用性的产品,可被替换的几率太大了,一个小问题,就可以能让你遭受灭顶之灾。例如:263邮箱收费之后,迅速退出了大众消费市场;例如,某款杀毒软件,在别人的功能超过自己后,再也翻身不了。
我们都说人太功利很可怕,一个产品只剩下功利,更可怕。传统互联网的多数产品,早已进入了非功利时代。抛开游戏不提,55bbs也好,豆瓣也罢,即使产品形态一时落后于其他同类也不怕,因为上面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群落,让众多用户不离不弃。在上面的ID,是有意义的,是鲜活的,是被用户所珍惜的。
而现在无线互联网的众多产品,恰好缺失的,是这种文化属性和用户认同。UCweb不存在了,书签还在,我可以换到新的browser上,没有太多遗憾;3G门户不在了,我还可以到其他网站上看新闻、看直播,等等。
现在看,这种担忧可能在一些人眼中是杞人忧天。因为大家总是会相信,慢慢会好起来的。即使缓慢的发展,也终有迎来曙光的一天。真的如此么?
还是回到人类社会,我们会发现,一些落后的文明,最终会被先进的文明同化或者吞噬,即使保留,也将永远被钉在某一个阶段,不再演进。
基于手机的无线互联网同样如此。当用户高速扩张之后,长期处在一种低端用户需求时代,一方面会倾向于固化思维,认为它就应该如此。例如,认为无线互联网仅仅也应该只是传统互联网的一种延伸与补充。另一方面,当其他网络或者终端载体突破发展或者新兴诞生之后,人们可能会跳过这个阶段,一步迈向下一个阶段。这就跟很多电信专家担心3G会被4G跳过,是一个道理。
而这种停滞或者跳跃,对于任何专注在无线互联网的企业都不是一个好的消息。这可能意味着,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布局,最后并没有迎来收获的季节,就已经被用户抛弃。我们都希望无线互联网是个大牧场,可以养肥了慢慢滋养。但是如果因为先天不足,加上现在环境和政策的多重挤压,发育不良夭折掉了,怎么办呢?真正的成功,毕竟不是现在有多少用户,而是未来可以以此为依托,成为稳定盈利的产品啊。
显然,最后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能回答的范围。我仍然摆脱不了提出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的局面。因为,那显然远远超出我个人的能力范围。作为一个处在第三方企业的从业者的立场上,我肯定也不希望最终会是这样的一个局面。因为只有这个行业的蛋糕做大,我们这样的企业才可能从大家身上分来一些边边角角。毫无疑问,在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中,在一个充满了健康的原生企业的土壤上,第三方才能活得更好。
希望,我的担心,不会成为现实;希望,这个蒙昧时代,会有很快突破的一天。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如果说现在it行业最时尚的词汇,非“云计算”不可。就像有的人形容的,光听名字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浪漫气息。
而google的李开复先生作为一个一直致力推行云概念的公司的中国区重要领袖,自然也迫不及待的频频发表自己的美好畅想。近期有幸拜读一篇“我是一片云”,不由得怀疑,是开复先生最近年龄大了逻辑性有所减弱,还是这篇稿子根本就是假借他手的google市场部行为。其言论的不严密性,实在不得不拿出来议论一下。
此文开篇开复先生说:“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理由是本地数据虽然能看见,但是个人保护能力是有限的,而放到云端(google的服务器端),将得到“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享受到最好、最安全的服务”。
而且,更是不惜拿“艳照门”作为例子,为了证明把裸照放在自己机器上是多么不安全。先不说往互联网上放裸照可能被绿坝和谐承担法律风险,开复先生一定忘了艳照门之所以会出现,关键问题不在于本地数据被盗,而恰恰就出现在有人把艳照们放到了云上面,从而一朵朵的散开传播终于到了不可收拾。
例子举得很差,之前的表述也很牵强。我们都知道,数据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整体环节的可控性。而每当增加一个环节,或者让系统更为复杂,其出错的几率就会呈现几何级的增长。这也是为什么手机上现在还跑不出太多病毒,PC上已经病毒成灾的原因。
而云计算的存储,将“数据<—>本地存储”这个短链条,变成了“数据<—>本地操作终端<—>网络传输<—>云端存储”的长链条。长链条任何一个地方出错,都足以让game变得over,风险明明是增加了,怎么能睁眼说瞎话说它更安全了呢?
事实是,就连google自己的产品问题都在抽自己的嘴巴。最近google卷入泛黄事件,影响了gmail在大陆的应用,大量习惯将邮件存在gmail云上的人,只剩下跳墙去把数据搬运下来的唯一选择。
这还仅仅是网络故障造成的数据获得不能。更严重的是,云存储,将分散数据变成了集约数据,将本地化访问限制,完全打破。原来是只有我能看到我的数据,现在是google和我一样能。虽然google可以不做恶,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利用google做了恶,其伤害都是致命的。原来盗别人艳照,还只是一个陈冠希的;都在云端保存了,一旦中央系统被破译,李冠希、张冠希的裸照们也将不再成为秘密,那个时候所有没有装绿坝的机器,将是多么危害和谐的凶器啊!
而且巨头未必永远可以信任,因为它们毕竟都是商业公司,免费协议里面永远有那么个免责条款。因此,这才会出现我02年在网易流传一时的影评,在网易论坛进行自杀式改版之后,成为了永远不可再次读取的电波。现在在网易论坛那片云上,只有我的id光秃秃的表明我曾经在上面,而我的历史,如同麦当娜那首歌唱的一样,“like a virgin”。
当然,批驳开复先生,并不是为了否定云计算,只是为了让所有被梦想笼罩的人们明白,看不到的东西,必然是有风险的。最专业的团队,最可信赖的专家,最有成效的监督机制,成就了华尔街制造的金融灾难。历史犹然在现实中回荡,开复先生就已经试图制造信息泡沫了,实在可恼啊。
其实,云计算,概念很新,年龄很老。新瓶装了个旧酒。简单概括,无非是将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更多依赖强大的云端(服务器端)解决,解放终端,并实现数据的随时随地云端获取。
gmail也好,qqmail也好,都已经把云的概念用的很充足了。而手机无线互联网领域,云计算更早已经被使用。
就拿我现在公司的PIM项目(号簿管家)举例,就是一个将本地通讯录数据在云端备份,利用云端管理的一个典型应用。这种云端存储,为的是解决手机更换丢失或存储空间不足等问题的防护措施。但是至今为止,没有谁敢于完全放弃本地数据存储,只保留云端数据的。
这是因为,云存储的局限其实在于,它只能帮助人们解决“重要但非极度重要”的数据问题。邮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传递的信息并非具有高度私密性,也不是所有邮件都具有非常重要属性,而邮件的爆炸数量增长,也让云存储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相信大家还是会把重要附件和信息,保存在本地。
涉及到通讯录、各种密码卡号,本地备份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可见,终端存储与云存储,就像一个天秤的两端,视具体数据的重要级别而有所侧重。云端完全取代终端,大概需要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才行。
而云处理,对于手机终端的重要价值显然更大于PC。因为手机终端本身就受困于处理能力不足和电池续航能力差的硬件制约严重,导致一些大规模数据应用,必须依靠云端解决。
再拿个手头的项目举例,我们为移动运营商提供的DCD(快讯)业务,就将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放置在了云端。信息的提取、分类、分发,完全在云端进行处理整合。而数据的下行,也利用push监听技术,避免了手机终端自发起获取,造成的耗电和系统内存耗尽问题。很多公司仅仅看到了我们的终端软件,却根本忽略了这个业务的心脏,在云端。
可见,云处理,有效的解放了终端的一些瓶颈,在带宽和资费的利好变化继续深化之后,终端完全可以在保留监视器、操作平台和重要信息存储池之外,将其他的大量处理运算交给性能更为卓越的云端处理器。这,会大大缩短手机终端的应用追赶PC等终端的应用的时间。这,也是3G或者未来的4G,真正可以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因此小提醒一下从事无线互联网行业,却迷失在终端平台开发、忽视server端重要意义的人们,此时醒悟,为时不晚。这,才是云计算的更大意义。
当然,之前批驳开复先生中说的云风险,对无线互联网应用同样有效。如何成为真正可信赖的云专家,不是吹吹牛就可以做到的。
收笔,睡觉。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首先是一则旧闻:微软与MTK达成合作,未来山寨机将使用windows mobile简版;然后是另一则半旧不旧的闻:windows7试用火热推出,称已兼容90%中国主流软件;最后是一条小道消息,美国科学家称新型快充大容量手机电池年底即可量产。
以上三条,是最近一个礼拜我们中午饭桌团的一个讨论话题。本文即将要表达的观点,就有很多来自于讨论的结果。鉴于某项目经理威胁我要收我idea版权费,我还是先声明,本文论点来自于大家讨论的结果,非我一人所得。是以为记。
如题目所言,危险的向上,那么是谁在向上?当free wap的热潮激荡之后,又引发了手机客户端的热潮,很多站在这两个阵营中的暂时领先的企业,高喊这将是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无线互联网领域,将诞生又一批伟大的企业。更有不少文章借此炒作,将前两年与互联网初诞生几年相提并论。
对于这些力图伟大的企业,在之前的文章我就曾提过,无线互联网是一个运营商主导的政策市,因此目前和互联网不具备可比性,3G运营商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固网时代的影响。此冷水其一。
而今天是冷水其二,那就是:此时代不比彼时代,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冲击,将给单纯的纯无线互联网新兴企业留下很小的空间。而最开始那三条消息,就是明证。
如果说,3G是我们一直呼喊的三网合一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操作平台的打通,则几乎是一个充分条件。当手机硬件平台快速发展,电池续航能力不断提升,PC阵营的windows操作系统,开始成为了攻占手机的桥头堡。而降低的授权费用,与山寨机的联手,很可能重现当年windows借盗版占领PC操作系统全市场的一幕。就算新垄断复现难度很低,那么至少抢出1/3的份额,是可以预期的。
对软件兼容性极好的windows7系统,让PC上的业务可以快速进入,甚至都用不到太多的重新开发量。当手机迅雷,手机IE(火狐),手机暴风影音,以全功能的姿态进入手机市场的时候,一直努力兼容更多低端手机的,一直追随手机系统发展而发展的无线互联网公司,可能会望着这被冲破的围栏而无所适从。
因为时代不同了,当年基于PC的传统互联网公司,也是经历了硬件从低到高的发展,随着硬件发展而不断向上,但是大家都处于一个平等的起跑线。而现在基于手机的无线互联网,windows以超强的平台操作能力,将通道一次性打通,将很有可能让PC上的软件与内容商们,在带着较强领跑优势的时候,就全面杀入无线互联网。也许不是可能,而是必然。
就好像是一直努力在乡村土路上奔跑的马车货郎,期盼着水泥路的铺设能带来更大的生意。而当水泥公路真正修通之后,呼啸而过的汽车,将彻底把马车的主要生意抢光。作为消费者而言,不会因为之前一直使用马车,就会继续等待马车慢慢的加速,而会直接选择汽车。何况汽车还有诸如空调、沙发座等舒适的环境(喻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PC软件),而且费用也并不比马车更贵。何乐而不为?
不仅仅对软件有影响,对内容商的格局也有巨大影响。当手机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类PC平台,加上网络速度的提升和费用的降低,那个时候,传统门户和社区将不用再提供精简版的功能,而只有精简版功能的wap门户们,又要怎么追赶与竞争呢?虽然你可以不承认自己是WAP站,但是这不代表,大家心中你就是一个WAP站。
这就好比现在的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民众一定会向优势资源地方集中。而围绕在PC软件联盟,提供的吸引力,与现有手机软件联盟相比,就好比北京与某个中国中部城市之间的竞争,结果无需多言。
为了防止城市竞争的不公平,国家会有政策的诸多限制,逐步放开。而上面两个软件阵营所面临的不公平竞争,却很快即将成为现实,且没人会阻拦。PC软件与手机软件的PK,结果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想用symbian、linux来阻挡,也是不现实的。另外两个操作系统的发起者,只会更迅速的提供更好的移植条件,让PC软件更快一点也到自己的平台上实现全功能,以防止再次被微软一家独大。
因此,说单纯的无线互联网企业现在是在危险的向上攀升,并不夸张。在这样一个前景之下,眼下的手机市场不足以盈利,只好期待未来可以盈利,而未来却可能根本不属于自己。这个时候,模仿iphone做一个外挂壳儿,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功能的差距,外表不足以掩盖。PC软件攻占手机平台容易。手机软件占领PC市场?仁兄,你莫非还没睡醒不成?那个时候,你认为我是会在PC上用了傲游之后,还会跑到手机上用其他的么?拜托,我的书签都存在傲游服务器上了。
当然,距离这个洪水猛兽真正的到来,可能还会有1-2年的时间。如何踏踏实实审视一下自身产品,找到真正的自我造血机制,比起寄希望于渺茫的未来,对现在还比较高调的无线互联网企业更为重要。
以上,是本周中午饭桌团闲扯淡的整理稿,论点可能有点粗糙,那是因为混合了小饭馆宫爆鸡丁和新疆大腰子的质朴风味。欢迎您加入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