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无线泛舟–陆征的博客

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移动终端钻研者,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欢迎同行邮件交流:luoluorain#sohu.com

核心价值

无线产品运营之:塑造产品核心价值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好的产品,除了定位清晰之外,还要对用户有价值。这个随便一个人都知道。但是有价值如何定义,很多人认识的其实很模糊。谈一下我的看法。

其实一个“好”的产品和一个“好”的人一样,从宏观上要满足三点:实用性、美观性和内涵性。举例来说,一个女孩之所以会喜欢一个男的,无外乎能挣钱对女人好(实用性)、外表帅气身材佳(美观性)以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阅历丰富(内涵性)。而一个好的产品,同样需要具备好用、美观,具有文化韵味与属性。这样三点具备的男人是抢手货,这样三点具备的产品同样是好的产品。当然,以上指的是你卖给用户,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其他特定制度下诞生的怪胎除外。

以上说法看似简单,但是未必每个产品人员能良好运用。特别是,由于各自起步的情况不同,对产品的理解,往往有自己偏爱的地方。

最典型的是技术出身的产品人员,对产品使用上的挖掘可谓精益求精,各环节响应程度,最大并发用户支持,以及可能被一般用户忽略的信息传输延迟,都是他们追逐的方向。

而从设计师转型的产品人员,通常更关注产品的外在表现,交互界面的按钮位置,界面是否符合黄金分割的美感,页面边角是否圆滑过渡,整体用色是否协调顺畅。

也有一些从内容编辑转型的产品人员,不在乎以上这些细节,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产品是否满足自己目标用户,特别是意见领袖们的感觉。他们努力用每一段话和每一句介绍,来传达亲和力。他们希望不断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增加一些看似不合理好看的功能和界面,满足用户们的虚荣心或者达到付费的目的。

而最理想的状况,是以上三个类型合而为一。当然,全才不易得,但是可以搭配组合,取长补短。视不同的产品,视竞争对手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来发挥以大带小,全面突破的目的。

现实中iphone的成功,足以被看成一场以“美观性”为突破口的胜利典范。我们如果还记得,iphone刚刚推出的时候,第三方支持薄弱,好软件不多,QQ不能用,就连彩信也不能发。但是全凭借它那诱人的机身,全touch的界面,让无数时尚人士屏住了呼吸。生生从手机市场切下一个大片蛋糕,甚至是抢走了最吸引人的奶油那个部分。然后,凭借一系列的宣传与曝光,将iphone与前卫、潮流挂钩,迅速达到了内涵性的增强,逐渐形成蔓延效应。随后,第三方软件越来越多,自身固件越来越强,实用性不断提升。三点合力,稳稳的站住了自己的脚跟。可见,不仅美貌是人竞争的第一站,也是很多产品竞争的第一站。毕竟,先入为主的还是视觉观感。

当然,一点突破,其他两点任何一点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也不过能流行一时,然后迅速被淹没。长得再英俊潇洒,未来发展一片黑暗,MM们也不会跟你的。例如,当初的巧克力手机,又或者是当下的sharp大屏幕手机。如果sharp仍然只注重对外观的挖掘,而无法填充其贫瘠的手机功能(实用性),哪怕再煽动时尚潮流的概念,也无法长期保有目前的高利润。

但是,竞争对手的反应和进入时间点,同样是关键。如果没有nokia和微软不断鼓吹智能化的风潮,让手机外形长期固化形成审美疲劳,也就不会有iphone进入后如此巨大的成功。对于后进入市场的人来说,随时注意抓住竞争对手三项价值的相对薄弱点进行攻击切入,将竞争引入自己的轨道而不是跟着对手奔跑吃土,才是关键的关键。

又拿出手机浏览器做例子,UCweb凭借多年技术的积累,研发不断的投入,将产品功能易用性做出了相对极致。他们对各终端的适配和页面预读机制、流量控制机制有很深的追求。那么如果你一个后进入者,或者相对落后于它的其他浏览器,仍然在后面鼓吹终端适配多,读取快流量省,那么无非是给UCweb做免费广告,强化了用户对排名老大的记忆,而你大量努力追赶所获得的声响,微乎其微。这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和随后吃螃蟹的人的区别。

而QQ的切入,先天具备“内涵性”的一定优势,有用户喜爱的一些文化价值。假设说,它能够积极拉动群众(放点Q币,让用户刷刷积分),都能成为它独有的优势。

同样,其他竞争者,也不妨在浏览器的“美观性”上下下功夫,看看是否在界面使用上,让用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眼球上喊出新口号。

任何一个产品成功立足,必然是三点具备,但一个特点最鲜明;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特点,就意味着不可能永远独霸江湖,就意味着总有另外两个特点可以成为竞争对手的噱头,成为切下市场的重要砝码。因为,三点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冲突,但是往往在一点走强之后,意味着牺牲掉另外两点一些特质。好比说太极拳以柔克刚,你还想挥舞的孔武有力和泰拳、拳击找麻烦,那简直是自绝于天下的蠢事。

因此,提醒我们的产品队伍,紧密的将内容、研发和设计团队团结在周围,找到对手的弱势,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田忌赛马的精神,战而胜之。当然,打到对手并非是你的目的,让你的产品在充满竞争的海面上亮出独特的吸引人的旗帜,才是王道。

Tags: , , , , ,

星期一, 05月 4th, 2009 产品运营 没有评论

无线产品运营之:守住产品品牌的核心定位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引领了新的理念和发展;但是对于产品和产品品牌的理解与经营,比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还显得稚嫩很多。而无线互联网,可以加一个“更”字形容。

稚嫩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代价;稚嫩意味着理想高涨,也意味着无法从一个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产品乃至企业的发展道路。

就好像,但凡腾讯开始新发力的互联网领域,很多人都对先进入者致以“你要完蛋”的嘲讽;而甚至很多先进入者自己,也自乱阵脚,草草应对两下,逃跑卖掉了事。互联网缺乏百年老店,对品牌和竞争的理解,自然也没有百年的耐心,十年恐怕都没有。

如果我们稍微借鉴一下传统行业的典型案例,就会发现,其实任何一个产品品牌,是有局限的。所谓的长尾理论,多品类发展,实际上往往是给自己种下了未来失败的种子。

例如经常被用来举例的海尔,从冰洗起家,但是逐渐开始立足全家电,不仅冰洗份额被西门子抢到大头,在空调领域也盖不过一直潜心发展空调的格力。美的是行业的另一个巨头,但是在豆浆机上还应用“美的”的品牌进行扩展,却无论如何也都不过只做豆浆机的“九阳”。最新数据显示,九阳市值已经超越海尔,跃居家电行业老大。专注品牌的力量,可见一斑。

其实道理,营销人已经论证过多次。所谓品牌,并非是通杀的法宝,品牌的背后,还有一个大众消费者对你的固有定位。说起宝马,我们第一个反应是汽车;说起诺基亚,我们第一个反应是手机。如果诺基亚开始做诺基亚汽车,和宝马开始做手机一样,会优先让人产生质疑。并且其品牌的传递效应,跨领域幅度越大,衰减效应也就越大。

回到互联网。大众谈起QQ,第一印象就是“聊天软件”;大家谈起暴风影音,第一印象就是“放电影的”;一谈起迅雷,第一印象就是“下片儿的”。这个第一印象,决定了你的品牌核心价值,而你的一切扩张,都不应该超越你的品牌所涉及领域的半径。暴风影音和迅雷先后做起了资讯和在线影视,其实都是对其核心价值的一种延伸。故此,是顺应其用户需求的一种有益补充。但是,延伸终将是延伸,这两家做的娱乐资讯,比起搜狐、新浪的娱乐,可大大的不如;更不要说电影fans更认的可能是时光网和豆瓣了。

大众的某个特定成熟需求,必然优先选择满足需求的专业品牌;而这个需求的核心用户,必然会守护在专业品牌周围。

看似QQ的强势打破了这一规律,其实不然。首先QQ从来不敢放弃其对IM的执着追求,其IM核心团队的投入一直是不敢松懈的。而QQ份额越来越大,也是因为它的聊天细节功能越来越强,聊的越来越爽,“谁都掉线我不掉线”的缘故。

而其任何产品的延伸,其实也都有很清醒的认识。它一直本着服务自身用户的延伸需求,而不是强调为了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而放弃IM的本质。我们看到QQ四处发力新领域,其实都是在这些新领域已经出现清晰盈利模式之后。腾讯的目的,是利用其平台用户优势,分一杯羹而已。

而且我们不要忘记,互联网仍然处于一个新用户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互联网的绝大多数,又都是从QQ这个基础应用开始用起,对其他特定专业化需求尚无明确预期,因此使用QQ的下载、音乐和新闻就足矣。

但是随着新用户逐渐向老用户过度,其聊天以外的专业需求必然会被其他专业级别产品分流。因为专业级的产品往往聚拢着该品类的核心用户和意见领袖。人们潜意识的更相信专注品牌的特点,必然会让真正专注的产品成为首选。只要你足够专注,未来是属于你的,只要你不是做IM的!

马化腾先生的在线生活平台理论,说出来忽悠人还不错,但是如果他自己也相信腾讯单一品牌可以成为唯一一个“大而全”通吃四方的特例,那么距离企业危险的发展就为时不远了。好在,现在更多的是腾讯外面的人在相信这一点,腾讯内部,还没有放弃对核心价值的探索。

互联网用户的不断成熟,理性的增强,必然会带动细分产品的机会。像方兴东那样先做博客,又来门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情况,以后会死的更早更惨。当然,不排除你所专注的产品,其领域盈利模式长期不清晰或受政策影响,导致失败的可能。但是,现在进入市场,再以大而全的思路开局,必然血本无归,死无葬身之地。因为,不仅是新进入者会被用户抛弃,就连原本大而全活下来的企业,哪怕是现在风头正劲的巨头,也会面临着痛苦的抉择。如何让自己核心价值更清晰,如何剥离品牌独立经营,是他们未来必然要面临的选择。不然,眼前虽然好过,但是以十年为期,怕都有被抛弃的危险。

那么,从大局谈完,作为产品设计者的产品经理们,应该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自己手头的产品更加专业化、核心用户向一些。因为明显的,在互联网界,产品经理的不专业,往往体现在不断往产品上添加不符合产品品牌半径的新功能上。甚至做到一定时间,原本推给用户的原始口号已经改变,让用户产生了巨大的疑惑和产品定位模糊,从而让这个产品走向了必然的失败。

验证自己的产品是否出了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永远学会问自己和自己的忠实用户:“XX(产品的名字)是什么?”例如:QQ是什么?是聊天软件;千千静听是什么?是音乐播放器。如果不能用一句话来干脆回答,如果已经有了犹豫存在,那么别想了,你已经开始需要检讨,是否你的产品开始走向一条不归路了。解决方法?一个是砍掉半径之外的东西,并不断巩固核心价值;另一个是,不舍得放弃新东西,在资本允许的前提下,独立出去另外一个品牌运营。

除了以上的错误,可能还会有另外一种隐蔽的风险。就是把你的产品定义成一个泛类别,该类别仍然存在细分的可能。比如,有人会说,我这里是一个社区。我会问:什么社区?汽车社区?交友社区?吃喝玩乐社区?当你不能回答的时候,你可能已经犯了不专注的错误。所以,当55bbs顺利脱手卖给别人的时候,你还在为上市而发愁(请勿胡乱猜测,我可没说是哪家^^)。

传统互联网领域,其实大家产品定位的意识还是越来越强的,因为前车之鉴越来越多;而无线互联网,抛开政策的影响不谈,自己犯定位不清错误的公司举不胜举。一个品牌吃遍天下,所有的都打上一个logo,坐着全平台的春秋大梦的领导们大有人在。实不知用户已经开始模糊你的品牌,随时准备撤离。你那些注册用户里面,有多少是你的忠实用户,你其实并不知道。你最终的最大可能,是看某个只做了你庞大产品线中一个的小家伙成功突围,成为追捧的对象。这次,我真的是没有特指了,因为随便一指,无线互联网里好多这样的企业,还是名头很大的企业。就让时间,来惩罚这些无知者吧。

今天话题,到此结束。

Tags: , , , ,

星期三, 04月 29th, 2009 产品运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