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无线泛舟–陆征的博客

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移动终端钻研者,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欢迎同行邮件交流:luoluorain#sohu.com

潜在竞争

浅谈产品项目的战略分析:竞品研究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继续话题,今天谈的将从抽象走向具象,谈一谈我们经常会听到的:竞争对手分析,或者竞品分析。

竞争者是谁?

毫无疑问,做竞品研究,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对手究竟是谁。他们既是我们现在研究市场状况的参照物,未来也将是我们操作的重要比照物。在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大家的差距都只是毫厘之间,只有充分了解竞争格局,才能充分利用好竞合,或合纵,或连横,找到帮手,打败共同的敌人。

竞争者一般而言有三种:直接竞争者、间接竞争者、潜在竞争者。

第一个最容易发现,你在卖白菜,对面也出现一个卖白菜的,自己就是直接竞争者。到了互联网,这就是youku之于ku6的竞争关系。

第二种稍微需要一些思考,你在卖白菜,而对面出现一个菜摊,开始卖茄子。你们没有直接竞争,但是很可能买了茄子的人就不会再买白菜,这时候茄子替代了白菜,也构成了间接的竞争。还拿视频行业做例子,暴风影音是做播放器的,看似和youku与ku6没啥一样的。但是它也能够推出暴风影视,解决了大家看电影的一站式需求,必然降低了大家去视频网站的比例,这就是间接竞争。

第三种,最不好判断,应该说,是一种竞争的变量。它不存在于当前态,而处于未来态。不过,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在相关领域有可用资源(包括品牌、渠道等)的公司,除非是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新兴领域,除了这样的新公司无其他竞争者,实际上是无需在一开始就盲目研究的。因为即使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大公司介入全新领域,和一个全新的公司在竞争上几乎没任何区别,代价和成长机会均等。

但是,如果是一个拥有雄厚相关领域资源的公司,就必须要注意了。比如,任何互联网公司现在开始新项目,都会把QQ作为假想敌,考虑一下它会不会做这个领域,什么时候会开始做。

潜在竞争对手,应该是在行业利润达到一定规模,会进入市场并利用其现有资源对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影响的那些。研究它们,有助于你学会预先提防他们进入的触角,或者提前避开他们可能会涉足的切入点。

竞争现状:4P研究

4P是一个很流行的营销概念,指的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实际上,借用来研究特定领域的竞争现状,也是一个不错的工具。有助于帮我们有层次的看到,竞争者们都在做什么。

产品,也就是在这个领域主打的实体。对互联网领域而言,我们就要来看,产品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它的优点在哪里,它所面对的劣势又是什么。

产品形态,或者叫产品载体,本身就带有属性。还拿视频举例,网站和客户端就有各自的特点。网站易于到达,使用门槛低,内容传播分享快;而客户端需要安装,内容传播不易;在开发中,网站短平快,而软件需要更多的前期规划并且升级相对要缓慢;但是,客户端又具有相对封闭性和更强的用户忠诚度,不然也就没有那个“抢占终端”的必要了。

而对于同一载体的产品,我们会更偏向对产品这个载体上的内容和运营策略研究。比如,视频网站,更集中表现分享类内容,还是多投入独家播放的大片;在运营上是否有更好的互动,是否整合了线下的资源,是否UE更友好UI更绚丽,等等。可能是因为我是做产品出身的缘故,我一直会认为4P之中,产品是核心的核心,重中之重。第一个P做不好,后面的3P都是无根之木。因此,对于竞争对手的产品研究,精力花费应该多投入一些,挖掘的深入一些,层次丰富一些。

价格,在互联网通常是相对简单的一件事,因为太多的产品是免费使用的,把盈利的目标放在了链条的另一环上。但是,隐性的费用,仍然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特别是现在无线互联网。在网络通讯资费很高的今天,在智能终端还价格不菲的时候,基于这个之上的产品,隐性价格其实并不低,相关上下游价格的变化,必然也会影响到该领域的发展。因此,竞争对手在怎么处理和避开隐性价格门槛,值得我们学习。

渠道和促销,可以放在一起来看。产品的卖点如何提炼,和选择怎样的投放渠道,如何进行费用的分配。这一点很多产品出身的人都不太懂,也很少有机会涉及。但是这是一个同样相当有学问的领域,有很多时候决定了项目的最终成功与否。比如,Amazon的成功,建立在广大的网盟之上;而淘宝的成功,也建立在前期对站长们惊人的慷慨之上。对手在选择哪些渠道,投放规模如何,增长速度怎样,这都是必须要准确获得的。因为你需要知道,你是否跟人家,玩的起玩不起正面战争。与其拿一点钱去找死,还不如早早的就开始注意差异化。
潜在的机会:4C研究

整理好了对手们“以我为主”的产品策略之后,我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市场,看看在竞争对手的大大小小的匕首之下,还有哪块儿肉是还没切下来的。就像切蛋糕一样,如果大家都在抢上面的奶油,你不如试试从底下掏一点蛋糕胚子。如果大家都拼命往下深挖,你不如收集一下大家掉下来不顾的水果和巧克力片。

这个时候,4C这个概念,又该华丽的登场了。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找我们的潜在机会与切入点。

所谓4C,指的是Customer(顾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

第一个其实是说我们非常熟悉的用户的需求,在分析潜在机会时,我们加上一个定语,是用户“尚未满足的”需求。开个玩笑,比如现有视频网站提供的都是正经八百的资源,而潜在的情色资源没有,那么你提供出来,就真正切入了消费者的未满足的大需求。当然,这个假设公开说,是不成立的,因为政策不允许。但是相信熟悉互联网的同学们,一定知道有哪些下载站或者工具,是因为什么原因积累了第一批用户的。

事实上,因为成功的产品需要定位准确,这也就意味着一刀下去,必然还有各种不太适合他们去做的东西。这个时候,后来者去做了,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稳扎稳打的策略。

第二个成本,其实在刚才谈价格时候有所涉及。成本是指消费者的实际消耗。无线互联网当年珍惜流量如黄金而速度如蜗牛,因此也就成就了多快好省的UCweb。一个标杆性的产品当初就是通过消费者成本的有效控制,让那些不思进取的浏览器让出份额的。

然后是便利。便利,简单讲,无非是产品的容易获得与使用。为了获得,可能需要独辟蹊径。比如盛大当初创新的发明了电子充值,与网吧管理者直接配合,让网游用户无需等待,想玩就玩,想花就花,这就是将便利做成了生意的典范。

为了更好的使用,又回到了产品设计和技术上,如何解决冗余步骤,如何符合用户操作习惯,这都是最终便利的基础。

最后是沟通。成功的产品面对的用户众多,虽然有专门的客服,但是往往难以和所有人沟通。作为一个竞争者,由于自己的客户相对数量少、集中,其实更容易发挥沟通的优势。在无线互联网里面,一个做的不错的音乐客户端天天动听,就是标榜自己是由用户需求主导的手机播放器。看似这是在表述第一个C,但是实则在追求和消费者的交流,增加产品的用户亲和力。沟通和重视的态度,很多时候,可能是决定产品长期竞争力的一个根本。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产品,都会花很大的精力做好自己的论坛与博客。交互性的社区,和冷冰冰的通告,意义是不同的。
竞品分析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是相信把握了以上三点,很多其他具体的环节,都会清晰起来。今天先谈到这里。

Tags: , , , , ,

星期三, 07月 15th, 2009 产品运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