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2009年注定也是我自己不平凡的一年,无论是私人生活层面,还是社会生活层面。私人层面不谈,社会层面,一定程度上,要感谢全球经济危机。人无压力轻飘飘,让人在内心层面产生恐慌的危机意识,帮助我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对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以前从不太关注的学科投入那么多精力,且津津有味。
有时候做一个井底之蛙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天也就那么巴掌大,自己已经洞悉天下事;但是当被好奇心推到井口,看到无限天地的广阔,难免心生惶恐,诚惶诚恐。
加上一不小心,写得一些内容,也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关注,言语之间颇有夸赞的意思,更加增添了内心的不安。从随心去写,变成了还未提笔顾虑重重,似乎总是担心,自己说出什么大错的言论,误了别人的视听。
今天想想,其实好笑。就像今天我家夫人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说楼里一位大妈,在电梯遇到我家夫人后颇多北京人特有的优越感,在了解到原来我们也是北京的买房者而非租房户后,马上换一副脸孔,滔滔不绝地拉着表达对租户素质低下的抱怨。夫人愤愤跟我说,这样的老太太真是给北京人丢脸。我说,其实她代表不了北京人,我们也代表不了,我们只能代表自己。
所以,我写的东西,也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一份立场,对错与否,其意义远非那么深远。有缘的读者,自有其自有的判断力。那么,如最开始写文章一样,抱着抛砖引玉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吸引同行之间的讨论,共同提高,才是写博客的目的。
今天,作为中国人心目中2009年的最后两天,不妨对一些思考已经的问题留下一些还不完善的看法,与所有有缘人分享,也写给2010年的自己,希望在下一年的结束,可以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佐证或者纠正今日的观点,解答今天回答不了的疑问:
国进民退
今年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并已经成为影响各个产业的重要变化。其实,无论是所谓体制内的人还是体制外的人,对这个趋势,都谈不上什么欣喜,而更多的是无奈。如果最终用户无法决定自己能接受什么,一切都要依靠无所不能的上层建筑来调整、制定,那么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不能真正改变产业中一些无视用户最终利益、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情的发生。
就好像吃土豆,不在于大家去规定切成什么形状才是唯一标准,而是要给吃土豆的人一个根据不同土豆选择切割形状的权利。否则,一刀切的方式,永远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市场经济的自由博弈,才是平衡的关键。
以移动互联网而言,非完全开放的SP时代,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挤出效应;而如果未来运营商无法在规则建立后,放开自己的手,那么其单一且缓慢的反应效率,必然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不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对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是产业规模的缩水,都是可以预期的。晋煤改制造成的四处缺煤下“锅”,已经提了醒。
所以,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如果“国”与“民”的顺序能够换一下,我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只是我的浅显认识而已。
非对称监管 and 多头监管
这也不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独有的现象,同样影响深刻,且威力无穷。同一个行业,却不同的背景的公司,其政策在执行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不公平的寻租空间。日久天长,大家关注的都是如何寻找有利的地形,而创新能力,必然被同质化竞争所代替。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被迫接受创新等于屁,模仿是王道的道理,其实真的很悲哀。
而多头监管,造成了反应效率的降低乃至大量投资打水漂。我想这一点,丁磊先生一定比我感触更深刻就是了。而莫名其妙被封了域名的网站站长们,相信也是对突然杀出的婆婆们感到十分的无奈。
很多互联网行业的领导们,从来没有像2009年一样感到艰难。虽然我还没有直接体验这个艰难的资格,但是对自己从业的家园变得泥泞不堪,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的。
在现有的体制下,我看来也只能是加入呼吁的队伍,希望有哪个睿智的领导,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的不合理,克服阻力,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了。
疯狂上升的房价
房价上升和互联网行业有关么?当然有关,这就好比,丁磊先生会拿出钱去养养猪看看一样。资本是逐利的,哪里利润更高,回报前景更大,就涌向哪里。因为房价存在大量投机空间,资本蜂拥而入;因为互联网行业存在如上的状况,因此聪明的资本家,收紧了对这个行业的热情。除了国家队之外,今年的行业亮点少之又少。大概因为,明知道赔钱,谁来?
流动性的降低,新项目的减少,持续下去,就是行业规模的收缩,必然也会挤压行业从业人员的生存空间。中小企业解决绝大多数的就业问题,是无需再去验证的真理。如果互联网只剩下现在这些大企业和国家队成员,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房价捆绑住了几乎所有的准中产阶级,无论泡沫是破掉还是继续,越来越多的本来可以逐渐富裕的人们被拉平,成为了绝大多数的实质上的中低收入者。因此,只有游戏和娱乐,只有廉价的速食品,才能更好的在这一帮帮的没钱之人的口袋中淘到钱。高附加值的产品,无从谈起。行业中的大家都挤在低价值链条上,互相肉搏相见,可谓悲哀。
房价高低与互联网兴衰的无关么?你现在还这么认为么?
以上的问题,都是2009年留给我的疑问,也是我无从解答、无法解答的疑问。因为这些问题耗费了我很多的精力,我深表惭愧。因为,也许足够“幸运”的话,2010年,这些问题都可以逐渐不成为问题。
在2009年的结尾,记下希望,做成总结;希望,今晚睡下,可以做一个有关明天的更好的梦;而梦,真的可以在未来实现。希望。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谈论好了意义,开始进行一些稍微具体的操作。战略分析,虽说是对抽象层面的一种研究,但是实际上每一步都十分具体。而最开始,我们需要学会站在高处,从背景开始研究。
背景通常是指,在当前这个时期,行业行进到了一种什么阶段,具体垂直领域最终商业目的如何实现。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领域面临的政策发展将会如何。
没错,我们谈论背景研究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政策研究。
事实上,在互联网的前十年,大家对会对政策的影响抱着一定忽视的态度。一个新兴行业,必然国家会予以鼓励适度宽松,不给足政策,怎么让人们放心加入这个战局呢?
但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成熟,这个行业的监管必然会越来越严格。从事互联网媒体的同行们首先感受到了政策与监管的厉害,而作虚拟货币的同行们,最近一段时间也肯定在适应新政带来的巨大行业变化。抛开监管是否过于严格的争议不论,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走势来看,互联网行业将要经历的政策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
如果我们适当跳出互联网这个细分行业,去体会一下食品、能源、加工出口等传统行业,就会明白其实现在互联网面临的政策制约与影响,与这些行业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你起码还不用经历政策性的价格倒挂,你也无需靠出口退税才能勉强活着。互联网行业的自主性,之前简直是太高了。
而政策的影响力,只要不出现大的意外,将会越来越呈现收紧、细化的趋势。目前阶段,我相信只是政策的试水阶段,随着对互联网行业规律的进一步掌握,国家一定会让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体会到政策的威力。
作为一个投资者,你当然可以选择踏入下一个新领域,去享受国家宽松的政策。但是,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来说,所能面临的新领域,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投资家不断求新,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而作为一个自然人,不断做开荒者,无异于一种赌博,赌的是自己稳定的生活。那么,作为大多数愿意停留在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下一步,在关注行业新机会的同时,也要留意政策的动向。
政策虽然无形,但是杀伤力和影响力惊人。举例来说,最近有篇文章写日本docomo的最大盈利还不是音乐,而是色情与算命。但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环境政策下,也就只能是音乐,后两者,不可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可回报项目。而色情,更是还有法律风险。
可见,政策不仅影响到你产品的选择(不能涉黄涉赌涉及封建迷信不能毒害青少年等等),也影响到你产品的盈利模式(虚拟货币不允许兑换其他实体产品,不能代理经营等),更影响到你的每一步的运营策略与管理体系建设(做媒体做新闻的都知道,这一点就不用明说了)。
就是国家的亲生子运营商们又如何呢?3G来临,一样可以被政策性的拆分成新的三家鼎立。和运营商内部的一些朋友聊天,照样是有迷茫失措的感觉。在政策面前,一切行业从业者,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有时候是对利润的影响,有的时候则是灭顶之灾,可能是直接宣判死刑。比如一个叫做“积分通”的项目,经营的是其他公司的虚拟货币“积分”,就明显容易触到这次新规的底线。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必须越来越学会理解,为什么很多事情看着应该要做可以做,却不能去做的道理。互联网已经不是狂野的美国拓荒年代的西部,而是布局完成之后的规范化操作。
当然,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来说,也许未必要你去做政策的前瞻者。但是,至少你可以做一个政策的理解者。当你做新项目规划以及和高层进行沟通和提议时,能加入政策影响的考虑,那么你所提出的产品发展和策略,就更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而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的话,那么提醒注意政策,就更加有必要。你所看好的机会,之所以还停留在那里没人去碰,究竟是别人没有思考到,还是你根本没有发现其中的政策风险?一个大公司新项目的政策性失败,顶多是阵痛调整,而一个小公司或者小团队的政策性投资失误,可能牺牲的不仅仅是梦想,还有你多年的积蓄和稳定的生活。
因此,新项目的战略分析之中,背景研究的政策研究一栏,你可以不填入任何具体的内容,但是却是在你立项时候,需要反复思考、查询、讨论的。事实是,我相信互联网行业的很多公司们,也会逐渐意识到像传统行业一样建立政策研究室的必要性。
第二个重点,是垂直领域的所处阶段研究。
阶段是指,究竟你选择的领域,是一个全新的跑马圈地阶段;还是一个群雄割据争夺霸主的阶段;还是一个霸主初显,格局逐渐成型的阶段;又或者是一个格局稳固,门槛很高的阶段。不同阶段,进入成本、进入风险以及回报周期、利润规模,有着本质的不同。
理论上,进入风险是呈现一个先下降后抬升的余弦趋势:由盈利模式不清晰到清晰,是风险降低;但盈利模式明确后,迅速被瓜分卡位,风险又开始上升。
而进入成本,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弧形。通常,除非到了一个行业的后夕阳时期,越晚进入,付出的成本越高。因为虽然技术手段的提升会帮助环节标准化,但是由于先进入者必然会对新进入者加入进行绞杀,所以实际成本必然还是要增加。
回报周期,则是一个逐渐缩短的过程。随着之前提到的政策的介入,理论上,不存在行业高度无序竞争导致原回报模式完全消失的情况。
利润规模,呈现的是一个先逐步增长,后逐步下滑的正弦模式:行业开始时期需要逐步领会盈利模式,培养用户,从而逐渐做大蛋糕,但是竞争者加入,利润会在一定限度之后逐渐摊薄,并且由于其他替代领域间接影响(例如手机媒体的兴起会对传统互联网媒体广告价值产生间接影响)而逐渐呈现下滑趋势。
从以下这个图我们大概可以看到,最理想的进入时期是在中间回报利润达到最高的时候,但是那往往是先行者们的红利;最适合的进入时期,也不是最最开始的拓荒阶段,而是开始呈现清晰前景的中前期。而越过了中间阶段,再想切入这个市场,未必不可行,但是必须要有足够的钱和足够的耐心才可以。
当然,宏观的判断并不是最终成功的全部。但是,判断宏观阶段,有助于对风险和困难有充足的认识,更加好的布置相应的战略与资源。
第三个重点,是研究抽象出来的行业盈利模式。
包括现有哪些成型的盈利模式,规模如何;有哪些预期可能会出现的新盈利模式,预期规模有多大。
不要小看盈利模式的分析。它有助于帮助确定多大的投入是值得的,也是给整个项目最终的发展模式定下调子。更重要的一点,盈利规模的数目预期,那是相当关键。太低,公司不愿意做,自己创业也可能没有人会给予投资;太高,又可能面临巨头们的搅局可能,导致最终的为他人做嫁衣裳。赚什么样的钱和能赚多少钱,决定了你最终的对手们都是谁。
而另外一个重要性在于,很多时候,你认为的盈利模式,并非这个领域真正的盈利模式。这是我们研究它的目的。就像很多做新项目的人,都会把最后一个盈利模式留给广告收入。但是却根本没有仔细想清楚是否能从广告盈利,或者从广告盈利的大头品牌广告中盈利。
这个领域真正在如何赚钱,新的赚钱方式真的是否可行,需要一个对该领域有真正理解的人或是一群人才行。这也是为什么投资家需要选择一个领域资深的团队,来操作该领域一个新项目的原因。
事实上,以上所谈的一些背景研究,很多投行的人都会做。但是它们的结论,并不能简单借用。理由是,投资者讲求的是低点进入,适当点退出。只要它们判断有退出机会,才不管更长远的发展。但是你作为一个项目操作者,难道也是频繁的退出么?作为一个这样项目团队里面的非核心参与者,你的退出成本远远比投行高的多。
另外就是,投行更侧重宏观项目的研究,而对一些细分之后的领域,就涉足很少了。有时候一个产品项目,规模相对会较小,这个时候独立的判断和调查,就更为重要了。
今天暂谈到这里为止。谈论的话题有些枯燥,可能有思考不周的地方,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