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移动MM上线了,至少行业内的人们,还是很期待的。去网站转了一圈,发现网页的确是有些过于简单,而再转到各个论坛,批评的声音果然第一时间出现了。
先贤告诉我们,要时刻心存善念。故此,对新生事物,我认为也应该更多以善意的态度来观察。因此,虽然出现之初,MM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我还是看好其潜力。当然,潜力高最后没有兑现的事儿,比比皆是。那么,MM,又应该如何兑现它的潜力呢?姑且一议,当作抛砖引玉。如果能有只言片语能对运营者有益,也可聊以自慰了。
谈发展不能不谈目的。MM的目的是什么?究其根本,无非还是想要在未来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并进一步扩大自身营收规模。
摆在移动眼前的最大问题,就是3G用户发展缓慢的问题。想让用户增长,就要诱惑用户买新的手机。想要用户买新的手机,就要有吸引用户的应用。对应用开发者而言,赚钱是目的;对用户而言,便宜实用是目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其增长才有可能。MM提供了一个机会。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有几个需要做的前提条件:
第一,计费方式更为灵活。目前虽然自主定价,但是只是单一的下载按次计费,远远无法满足很多软件需要的收费方式的多样性。按月、点播等标准接口的提供,才能给软件赋予更多的活力。以游戏为例,无论是游戏包月,还是进一步在游戏里面购买道具等,都能够顺利进行。
当然,会有人担心恶意扣费问题。但是原有2G、2.5G的管理经验,会帮助移动少走弯路。只要软件规范制定的好,配合严格的审核机制和杀一儆百的监管措施,是可以逐渐杜绝这种现象的。
第二,更灵活利用流量免费。目前移动采用限流量包月的套餐来操作,借鉴互联网的经验来看,资费还是偏高。而3G网络,网络流量资费更是尤其显得高。
但是,这种套餐方式,其实完全可以保持不动。把相应的优惠,和MM的联网软件联系起来即可。在MM之中订购的包月联网软件,用户在交纳软件的包月费之后,即可免除使用该软件时产生的网络流量费。
这种操作方式,等于为现在苦无盈利模式的无线客户端行业提供一针强心剂。大量有用户基础,但是挣不到钱的软件,一定愿意加入MM的计划,让自己的用户变现。为了防止恶意竞争,只需要对联网软件的包月费定价的底线做一个限制即可,拒绝0定价。这样,用户如果只有单一产品功能的需求,只需要使用该软件即可。客观上,这虽然分化了部分包月需求,但是长期来看,用群狼战术,利润可能会比以前更高。
而且,这种救软件厂商于危难的行为,当然并不应该是没有条件的。凭借移动庞大的用户基础,我让利给你,让你每月有成百上千万的收入,你自然有必要给我签一个独家授权协议,保证你的软件不会重复部署在其他运营商那里。这样,也就客观的打击了对手的阵营,限制了别人的发展速度。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移动都还拥有其他两家无法比拟的用户数量。
更长远的来看,因为软件厂商从移动这里挣到了钱,那么这些人对移动3G业务的兴趣和支持力,就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了。移动新推的定制手机,也不会为软件不够丰富而担心了。发动群众,永远不会错。只要,移动将3G网络的定价规则,和目前2G定价规则一致即可。那么,更快的网络,同样的价钱,已经体验过的众多优秀产品,就构成了用户购买移动3G手机,加入移动G3网络的动因。
第三,鼓励软件厂商成为增值业务渠道商。除了包月这一单一收入模式,显然还可以用更多的东西把软件商绑在一起。移动的彩信、彩铃、全曲、手机报等等,都可以按照一定分成比例,给软件开发商提供接口。这样,软件厂商增加了收入模式,而这些增值业务也扩大了渠道,进一步增加了营收规模。而显然,很多业务形式,例如音乐或视频,只有跟终端紧密结合,才更具用户吸引力。
我个人认为,做到以上三点,移动的MM才真正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例如:如何和自有发展业务(例如飞信、pushmail等)进行平衡,做好苹果已经在做的相应的准入限制;少部分软件可能占用了大部分带宽,如何利用分成的杠杆进一步控制等等。但是整体来说,应该是弊大于利。虽然这样的发展思路可能变化会打破很多既得的利益平衡并且增加很多的工作量,但是应该尚可操作。
以上,就是我对MM发展的一些小看法。考虑到这只是个人这两天来的一些零散时间的思考,难免有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非常欢迎大家指出其中的漏洞和问题的。总之,如果既对运营商有利,又能够让广大从业者都能有一个良性的盈利空间,是我愿意看到的局面。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近期在一些朋友要求下写了一些行业的分析文章,虽然有人叫好,但是其实距离个人实际工作内容上还是有一些距离,难免有不少外行话。今天,还是想回到产品规划这个话题,借我在创世的一些工作经历和感受,和产品的朋友们进行一些交流。
尴尬的起步:学习与摸索
从头谈起,就不得不谈我所在公司创世互动的核心业务方向。创世互动从创立开始,就是一个以输出手机客户端技术的公司,公司整体团队的技术导向非常明显。这种团队结构和初期接触的项目关系很大。创世互动最开始的项目,主要是与移动、微软、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巨型公司合作。有这样级别的客户,一方面说是幸福的,因为合作方都非常规范,很少会提出“过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不幸的,因为巨头们对公司未来战略及产品规划是非常有条理的,所有的产品铺设,都是建立在充分调研、评估和细致规划之上的。何况它们本身就是手机平台领域的专家,因此带有强烈的主导性色彩。这个时候,作为接包方,更多扮演的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无论是技术实现还是产品实现,都要在对方的要求和监督之下进行。
这个时期,作为一个产品人员可以说是容易陷入一种个人价值失衡之下,这种失衡怕比任何非第三方公司的产品人员更容易。因为你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甚至于很多时候的主要工作只在于合作项目合作后,进行一些相应的服务文档撰写工作。这个时候,创世的产品团队,除了可以从与大客户合作过程中的一些文档中学习对方的思路之外,只能依靠自有项目的探索,才能接触到产品全流程的操作,保持个人对产品的敏锐性。
艰难的蜕变:在合作前期寻求角色转变
随着公司的发展与壮大,以及合作大客户的角色转换,创世产品组迎来了一个逐步表达自身价值的时机。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合作的巨头们,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企业成本高昂和结构臃肿,导致对市场敏感度逐步下降,对利润形成致命的威胁,自身就开始寻求变革和拆分调整。以中国移动为例,将核心战略归入移动研究院,而将运营权,转移到卓望这个子公司,以求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诺基亚和微软等巨头,也在积极的将更多的流程转包给自己生态系统上的合作伙伴们,不再大包大揽。因此,创世互动作为很早就与他们建立合作的第三方合作伙伴,迎来了转型的良好契机。凭借多年积累的执行技术经验,创世互动首先在技术层实现了多项终端技术的突破,取得了合作方的信任甚至是刮目相看,给予了更大的权限。因此,创世互动开始经常性的出现在巨头们战略与运营的中间层,作为一个重要的“关节”,平衡着双方的磨合。
而随着多项目的发展,巨头们很多产品的小演进,从战略层开始一步步推送到运营层,越来越不符合效率的原则。这必然要求运营层拥有自主改进权限,给予运营层更多的授权。在改进过程中,创世互动也开始积极扮演一种技术与产品的支持者角色。作为长期为战略层服务的合作者,创世团队有着运营层非常需要的思路和敏锐度。因此,在和巨头的合作上,创世互动的产品人员,开始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路,开始有机会自发的进行中小产品的规划和提议,帮助运营层进行产品线的扩展,提升运营效果。虽然仍然停留在幕后,但是毕竟这个时期开始,产品团队有机会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转变的开始。
突破的契机:随着3G发展证明自己
真正的发展机会,是伴随着近两年3G的升温而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多领域的融合风起云涌。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开始对传统互联网、电视广播网乃至一些实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这些领域的知名公司们,开始了对新趋势的投入,纷纷成立无线事业部,力求在新的时期不会掉队。
在这个时候,这些新领域的公司不少也开始成为创世的合作方,鉴于很多仍然处于合作阶段,因此合作方名称暂不适合公开。而合作方的范围扩展,对创世的产品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是合作方的要求,推动了产品规划输出的发展。
最开始,很多合作方虽然没有无线领域操作经验,但是还是有很多自信,仍然愿意利用原有的思路进行操作。但是,当他们的需求下达后,直接面向创世的研发项目组时,却出现了太多的需求不明确乃至不可实现的问题。在多次出现类似问题后,双方都发现了这个弊端。因此,“迫不得已”,大家在下一步合作中,选择更多的从前期就开始交流,确认合作需求的问题。这个时候,产品人员也终于有机会,和售前以及研发人员一起,参与到这个交流过程中来。协助理解对方的战略目的,确认其产品的发展周期,确定开发阶段,并基于自身对手机终端的理解向合作方提出一些实现方式的建议。
随后渐渐的,产品人员开始和公司售前人员一起,加入到了很多合作的初期洽谈过程,在报价阶段就已经开始积极介入。这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合作方的想法能够切实顺利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为公司的项目团队阻挡了可能的困扰。因为多数研发人员,哪怕是有一定管理经验的研发leader,仍然相对缺乏和合作方沟通的耐心,而且过于技术化的交流方式,往往容易让一些非技术主导公司的合作方听的云里雾里,无法达成共识。这个时期产品扮演的解读者角色,更能适应合作的需要和节奏,也让合作方体会到了第三方产品团队的价值所在。
随之,这种洽谈方式也进一步扩展到与传统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因为我们发现,由于无线客户端领域仍然是新兴领域,传统互联网合作方的产品人员,多数是有着较为丰富的传统互联网经验,而对手机领域特性缺乏经验。这就造成了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容易在产品规划时候以传统互联网思路为指导,出现了很多“认为可以实现但无法实现”、“可以简单就实现却采用了非常迂回方式实现”的问题。
而且,不得不说,由于无线部门属于这些合作方的新部门,本身的价值未得到充分证明,有时候内部推动难免会听到不少质疑的声音。而其内部产品人员向上提议,还面临着自身管理层的否定。而这个时候,我们的产品介入就变得非常及时,由于我们多年的成功大项目实施经历,可以相对容易的凭借过往经验和数据,得到合作方管理层的信任。而这个时候我们提出的意见,充分结合了自身研发团队的经验,不仅对方愿意采纳,而且也具有确凿的可实现性。而且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帮助合作方的产品团队,支持他们的意见,有效解除了他们尴尬的地位。
而一些未设置专门的无线部门的公司,在明确了产品规划的重要性之后,也开始在合作协议中,加入了产品规划的购买计划。这一点,对于我们产品团队,具有非常不同的意义。产品规划开始明确作为双方合作计划的明确一环,表明了产品组终于从纯粹的支持部门,变成了一个输出部门,直接为公司贡献着价值。这,是多年来,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换来的信任与价值。
未来的展望:路在脚下,不敢止步
现在,创世互动已经在产品规划(将合作方战略转化为具体产品设计规划)和产品设计(终端界面设计和用户交互设计)两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并逐渐完善着体系,努力将原有的“开发-移植-测试”链条,扩展为“规划-设计-开发-移植-测试”的链条,帮助公司实现了更大收益的同时,更好的体现产品团队的价值。
在未来的计划中,产品团队也将更主动的增强合作运营方面的努力,凭借对整个产品良好的把握,更多的与合作方一起,为缺乏无线产品运营经验的伙伴们,更好的实现产品的用户和收益目标。争取在链条的后端,再加入“运营-服务”两个重要环节,以实现作为第三方产品团队的全流程介入,更多的贡献团队价值,也为公司实现从单一技术输出,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提供重要的内部支持。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创世产品团队这几年努力过程做的一个小结。很多时候,发展需要时间,突破需要契机。很多团队价值的转变,来自于大环境的变化和合作方的发展。与其说是产品团队主导着改变,不如说是跟随着改变。只不过我相信,虽然主导更能体现控制力,但是跟随未必就没有大智慧。
希望有志于无线客户端产品的同行们,未来有机会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为下一阶段的目标共同努力,实现公司价值的同时,也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如果你现在也在第三方的产品团队,也处于以上我所提到的几个阶段之中的一环,那么希望这篇文章,对你会有帮助。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受某位朋友鼓动,希望我也评价一下移动最近的Mobile Market。因为一些渊源关系,我本来不想谈什么。但既然都问到,那还是随便说两句。
其实,我要说的,一些业内评论者已经用一句话替我概括了:这不就是个百宝箱升级版么。
无论你在技术上如何创新,只要是运营商主导,各个管道被长期把持着,也无法真正打开迎接个体户的大门,让MMarket成为Apple App Store那样的梦想乐园。因此,只提醒一些较为理想化的技术导向的兄弟们,别激动,该干嘛干嘛去吧。
相比之下,谈论MMarket在技术上是否成熟,能否成功,是没有意义的。我只说:只要运营商希望它成功,它就一定会“成功”,无论技术上面临多少问题。因为,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技术之上。王建宙董事长已经高度期待了这个项目,不知道写没写入移动KPI考核指标,但是理所当然的,必须成功。
我们今天,只讨论必然成功后的情况。无论你是对MMarket怀着善意也好,怀着恶意也好,希望它失败也好,希望它成功也罢,只要你没有足够的资本,它都和你无关。道理很简单,又是一些简单的数学题。
我是怀着善意的,所以我假设它成功,如同彩铃一样成功。也就是说,排行榜上前十位的APP,那么至少每个月平均下载量10w+。而假设这些APP的平均价格是5块钱,那么一个软件就是50w收入,移动按照猜测,拿走50%,你还有25w。假设你是一个中小开发者,相信我吧,当你拿到这么多钱的时候,你距离一分钱挣不到已经没几个月了。
互联网业内最善于资本运作的陈一舟先生告诉我们,技术壁垒在互联网内不存在。你能做开心,我就山寨开心。那么,你认为一个手机APP软件,真的技术壁垒高到比开心还高么?有那么高技术壁垒,你早应该拿着上市了!
因此,第一招叫做迅速山寨化。别谈版权保护,这在中国当前形势下不现实,就算你几年后真胜诉了,你最后拿的那点钱还不够你耽误青春的损失费。APP鱼龙混杂,而且功能还真是差不多,而且又是预先付费,能给用户展示的东西有限,难免被分流。此乃第一步。
随后,第二招叫做砸到地板价。我认为我们自己的软件就值1块钱,因此我们定价1元。这下好,功能差不多,就算小有差距,价格便宜80%,你说用户选择谁的。没办法,你只有跟进,5块钱变成1块钱,收入缩水80%。当然,这只是小试牛刀,厉害的在后面。
第三招,叫做自消费冲榜。我在之前一篇文章已经谈过自消费了,这里不再解释。有需求请翻阅《自消费:SP天才想法精神永存》。这里介绍一个自消费变种操作的方法。这个方法很old了,知道的同学们就一笑而过吧。
前提是我们都要清楚,手机这个玩意儿,具有高度的封闭性和视觉限制性。它不像PC越做屏幕越大,一篇放很多东西,随便翻页很容易。手机就那么大地方,显示内容有限,用户操作起来也不如PC顺手。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原本就有从众心理的用户,更加依赖各种排行榜去寻找。而就像搜索引擎,最关键的是前几页的结果一样,各种排行榜,特别是在手机上的,也就是前三页决定胜负。
那么好,方法就有了。
继续刚才的例子引申,某大公司拿到了上月的软件下载数字。发现排行榜前十位的APP平均每月被下载10w次。因此,理论上,当某APP进入前十的时候,定价5元,就应该有25w的收入。那么好,我们就自己花钱,利用早已形成默契的手机群发公司,进行自己APP的冲榜操作。既然10w下载可以上月榜,那我就自己顶我自己。那么,10w下载的代价是50w人民币,但是别着急,移动会返还我25w,我就只花费了25w。再加上这个过程中,日榜单的变化,也会帮我引来其他真实消费者。很有可能,能挣个5w。这样,我这个月亏损20w,但是别忘了,由此带来的是在下个月的榜单上,我的APP已经冲到了前十位乃至前几位。那么,我下个月在理论上,稳赚25w。
凭借上述方法,我在资本允许的情况下,足可以把我的APP全部托到排行榜前列。请问,有多少个中小开发者,在开发了一个软件之后,还有几十万的操作资金,可以冲排名玩?
因此,最后留下榜单上的,一定是资本雄厚的炒家。你花50w冲赔20w,我就敢花100w冲赔70w。只要我能够将你们全都拖垮,在总排名等各项排行榜上遥遥领先,我就有希望在未来实现收益。其实这就跟花钱买商铺差不多了,潘石屹的soho为啥卖的那么好,几十万上百万的资本家们砸下去,就为了一个长期的好位置,可以慢慢挣回来为后代颐养天年。冲排名,也是一个道理。这种炒作,必然是越炒越大,越到后来越触目惊心,暗战升级。前期只需要几十万就能炒起来的排名,到后来可能代价是上百万。只要是,这个MMarket足够成功,这个炒作的资本就越惊人。
如果全中国的消费者都来使用的时候,那么一定只剩下几个大寡头在操盘了,因为资金量太吓人,一般人玩不起。
这个时候,你有新鲜点子又如何呢,资本家们知道你乖乖的会拿出来卖给他们。因为你自己玩,连排行榜前十页都进不去。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在于中国存在了超巨量的“僵尸”号码,而这些号码,在3G时代,可以不换号过渡成为3G号码。在这样非实名的前提下,任何现行技术手段,都无法确定谁是真用户,谁是真僵尸。而资本家们,当然可以操纵这个庞大的僵尸战队,形成高度垄断的地位。
MMarket越成功,APP垄断地位就越明显。
何况,很有可能,MMarket操作起来比当初更轻松愉快一些。因为理论上,为了和APPLE APP store看齐,移动也许会把定价权放给开发者。那么好,我冲排名的时候,把5块钱调成1块钱,这样我的操作成本下降了80%;而当我占据有利位置后,我把1块钱调回5块钱,这样我的利润增加了几乎500%。原因在于,前者为假消费,后者为真收入。
难怪乎我的领导最近挂的MSN名字是:“美国人发明东西,日本人把东西做好,韩国人把东西做坏,中国人把东西做到不赚钱”。在现有的局面下,不真正改变监督机制,做大手术,任何创新性的发展,一上线,准变味儿。多说一句,不仅移动如此,燃油税又何尝不是如此,未来要收的物业税,你又怎么知道不会成为资本家们新的大餐?
目前只是放出风声来,一些操作方法就已经齐备了,当真正9月份MMarket上线,具体的细则一定是被研究的透透的。而一个仅仅只有辛辛苦苦做1-2款有创意的软件的中小开发者,哪还有脑子来研究规则,哪有资金来与之抗衡?因此,还是如同开头所说,该干嘛干嘛,这不是你能玩的游戏,中小开发者请止步。踏踏实实的,几千块钱把你的软件卖给大公司,然后回去打工吧。鸡生蛋,蛋生鸡的梦,少做。
一个简单的事儿,说的有点罗嗦,抱歉让您多点鼠标了。OK,收工,睡觉!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widget的确流行很长一段时间了,的确是个有意思的小玩意儿,但是既然是小玩意儿,再看看推进它的幕后人物,就知道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它仍然只能是个小玩意儿。
这次的移动widget,虽然初衷不错,但是难免有太多理想化的情结。业内一些朋友已经从技术角度质疑了它,我却认为最大的问题,绝对不是技术问题。
以中国移动的身份,推行widget,大抵是高估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把自己的发展置于多条线“合作伙伴”乃至消费者的对立面。不遭遇抵制已经是很卖面子了,何况是支持。不信,那么咱们就一点点来看。
首先是,触动其他中国3G运营商利益。移动widget,据负责人介绍,是由“中国移动牵头,联合其他几个运营商出资建立的一个标准”。初看这个让我吓了一大跳,以为是电信、联通和移动结成了攻守联盟,新托拉斯出现了。可仔细一看,运营商没错,除了中国移动外,都是国外运营商。那么,这就很值得玩味了。如果真如宣传所言,widget在于建立一种统一的标准与规范,那么它的归属者,在中国,是中国移动。如果你是电信、联通的负责人,你会放心大胆的穿着别人专利的衣服,打自己的战争么?毕竟,哥几个还是竞争关系,命根子攥在别人手里,那可一点也不好玩。
因此,除非所谓联盟,是国内这三家一起三三分账做起来的(这不太可能,不然一拆为三,又暗中搞串联,那不是浪费纳税人的大米么),否则你移动搞一个,我电信、联通,一定也会搞一个。还没出运营商的家门口,这标准就已经变成了三家各自的了。
然后,触动了开放平台的利益。所谓开放平台,我以前的文章提到了,是windows mobile、android和symbian三家。三家之所以想做开放平台,就是为了抢占标准,让自己的生态链逐渐壮大,成为一方霸主,牟取真金白银。你移动倒好,在我们三家院子里面放了一口大锅,嚷嚷以后不管到谁家,都在你锅里煮着吃了。姑且因为中国移动现在在2G以及2.5G领域仍然是强势的力量,所以大家卖你个面子,不反对你。但是这三家真的会傻到把所有底层标准都开发给移动么?真的能让移动widget做出来的东西跟直接用各自语言开发出来的东西一致么?大家都是明白人,答案我就不用告诉你了。
第三,触动了大手机厂商的利益。手机厂商看的都很明白,这卖手机越来越不好做了。生产的门槛在高度社会分工的基础下是越来越低,所谓山寨机蚕食了大量的利润。因此,早早的,无论是iphone也好,还是nokia也好,都已经华丽的向内容开始转身,前者有app store,后者也做了一个ovi,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看硬件不太卖钱了,只好学习游戏行业好榜样,硬件赔本一点没关系,咱们软件挣回来。现在可好,移动搞widget,一统江湖,寿与天齐了,大家苦吧哈哈的,还有个活路?这简直是动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掐死啊,国美当初搞家电连锁时候大家还不太明白,现在移动你搞软件连锁了,大家还傻么?
第四,凑数儿,动了从业者程序员的利益。这条有点牵强,因为程序员们是弱势群体,基本没有抗争的余地。但是程序员们都不是傻子啊。有竞争,才有活跃的市场经济,这是大事;有竞争,才有不同的开发平台生存的空间,大家才有饭吃,这更是大事。正因为有了多种开发语言和多平台,因此才养活了更多的程序员,拉动了就业,促进了和谐。真要假设一劳永逸的只有一个widget了,哪里还需要这么多人啊,那大家不就只剩下竞争上岗,大量被淘汰的命运了?
第五,继续凑数儿,动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这条更牵强,因为消费者根本压根就不明白什么平台什么开发。但是消费者说是一群人,实则是一群有着各种不同爱好和趣味的人。假设又变成了一家widget独大,谁也不敢保证垄断产生的创意挤出效应。那时候,无论你买什么手机,打开了看见的都是一模一样大小的软件,不用你装,都给你内置好了。你想投诉就投诉去,反正你不用这个没别的了。为啥没别的了?因为运营商为了保证收入,要控制竞争数量,防止“恶性竞争”。反正又变成了一家独大了,还不是说什么是什么?
好了,说完了以上这些,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了。
我认为,我不会估计错工信部重组电信运营商的决心,也不会以为英明的工信部从新分配了势力范围,花了巨资铺设三条网络,是为了从新回到一家独大的时代。那么,一定是仍然有些人,继续套用过去的思路,在理解电信领域的政策。这其实对于他们自己,才是最危险的一件事情。如果继续以“一家独大”为前提,布局谋篇,短期几年之内,可能仍然是无处觅敌手。但是,如果破坏生态规则破坏的太厉害,难免不让各条战线上的合作伙伴齿冷,进而加入对手的联盟。众人拾柴火焰高,别动了所有人碗里的奶酪。
与其费劲的做移动widget,还不如思考一下,把做的不错的飞信,考虑主动的和另外两家运营商互通互联一下,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叫平台,这才能更加吸引各条战线上的人一起,联手做大。只要不太过分限制其他竞争者进入,也算不得垄断。这样,也不至于到了4-5年后,蓦然发现QQ再次一统江湖。那个时候,QQ会告诉大家,什么才叫做真正的移动widget。
喷完,睡觉。
—————————————分割线————————————————
提问:为什么你之前谈论UCweb浏览器时候那么捧移动,这次搞widget这么不看好移动?
回答:因为两个事件不能相提并论。
1,UCweb基本上还是一个基于移动单家运营商旗下的2G乃至2.5G软件,3G时代竞争力未知。目前基本力量都铺设在移动一家之上,营收主要也依靠移动提供的计费。一方面因为另外两家电信、联通市场基本不可能有2G和2.5G的长期计划,另一方面三家运营商也还没明确说要现在的3G带它玩,还在考虑其他的浏览器可能更适合3G,比如电信明显现在更捧李开复的google。因此,作为当下高度依赖移动现有2.5G以下网络时代的一个产品而言,很容易被移动掐死。
2,手机浏览器是个小应用,无论大家怎么鼓吹云计算,在当下也还是一个相对小的应用。因此,中移动做单纯的浏览器,赚一点钱,大家都不会说什么,也不会谈到破坏生态链的话题。因此,它可以做。挣钱,又没有太多争议。但是现在移动widget,已经超越了widget的含义了,简直就是操作系统中的操作系统,国中之国。可以说,移动widget,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云计算“浏览器”。过去,可以;现在,不行。理由,如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