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豌豆夹是创新工场第一个show给大家看的移动互联网项目,从这个领域的选题中,可以看出其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一些判断,这些判断,有些在开复老师的微博中已经透露过了,一些应该还没有说过,整理如下:
1,看好开放的android平台
android的开放性,决定了不会有如同symbian和iphone软件的很多门槛限制,而今年发货量猛增,各芯片商、厂商积极响应,未来两年有可能迎来井喷式发展,诞生更多的android街机。因此,将应用部署在android平台上,应该是基于对其未来前景的看多。
2,看好WiFi Hub Based Apps
“WiFi Hub Based Apps”是移动2.0论坛的王利杰先生提出来的概念,我这里只是进一步引用。引用其原话,“iPad/iPhone/iPod touch应用通过WiFi路由器做为Hub来与其他终端进行协作,这类应用形成了一个很特别的种类,我们姑且称之为WiFi Hub Based Apps”。我把他这个概念放大一下,放大到了数据线协作也算。
移动互联网终端与网络的发展不均衡,是很多人都下了判断的。移动终端性能已经达到了新世纪PC终端的运算水平,而中国3G网络的稳定性和用户接纳度上,都无法和基于传统网络之上的Wifi环境相比。因此,“睿智”的用户必然会将一些富媒体应用,利用PC和传统网络进行管理。
满足用户的迫切需求,远远比创造当前环境下理想化的应用场景,更符合其创业型项目的实际需要。
3,看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终端多样性
豌豆夹不仅仅支持手机,还对PSP、NDS等这样的移动终端进行了支持。考虑到泛移动设备的用户占用率和用户使用频率,对其从最开始就保持持续的支持,显然可以吸纳到更广泛的用户群。
而未来移动环境下的用户行为,应该也不会仅限于单一的手机设备。这一点,应该也是很多移动产品应该特别注意的。
4,抓住移动互联网存在的360空白
此360不是特指安全,而是更偏向一站式终端管理服务。360安全卫士,其实也是一个以安全为概念的全程PC管理工具。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这种管理软件做得好的不多,之前唯一值得一提的是91手机助手。而对比创新工场和91的产品实力,显然创新工场有信心战而胜之,从用户对产品的反馈来说,也初步达到了这个效果。
而且,在这个领域,其他互联网大佬,例如腾讯、百度等等,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因此即使进入,也是可以一战的局面。这个管理工具的盈利模式相对也比较清晰,作为平台占领用户,对后续进入的内容进行推介和分销,模式是现成的,既可以做后向,也可以在时机成熟后,做前向收费。
5,平台抢滩,陆续登陆
第五条是猜想,任何一个领域进入,都是最难的,要选好立足点。而立足点支撑好了,当然要考虑扩大影响力。这些,豌豆夹都具备。占领用户,以后自有应用推出,自然可以顺着这个豆荚,进入到各个用户的移动设备里面。看看这个应用的图标(一个很多籽的打开的豌豆),也应该暗示了下一步的思路了。
综合以上几点分析,对创新工场团队的整体判断力,一个字:赞。目前谈论成败,还为时尚早,但是考虑到其队伍表现出来的判断力和进取心,还是可以表示严重支持。
除了浏览器之争,最近移动互联网领域实在是话题太过单调了,因此关注创新工场的项目创新,实在是一个蛮有乐趣的事情。
太多人说我写的东西太长了,这次就写个短的。后面,没有文字了。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有幸成为今天pmcaff(产品经理沙龙)聚会的主题演讲人之一,虽然对于今天的话题,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我实在也是看不清,而且是越努力看,越发觉得看不清。
所以谈论几年后谁是最后的霸主们,就跟预测这届世界杯冠军一样,充满了太多的不可预知性,任你是再多年观察的人,仍然可以看走眼。
因此本文不准备空谈未来,那就,谈谈如何达到未来吧。这个标题,就是我要表达的观点,用搜索引擎搜索了一下,貌似没有人说过完整且相似的“名言”,因此暂确认,是我的原创。
毫无疑问,互联网乃至于当下日渐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创新能力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词汇。而互联网颠覆既有生活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关键,也在于创新。中国人谈论事情,喜欢采用一些话本、小说的诠释方式,比如我们倾向于认为,经典力学是因为牛顿的脑子被苹果砸了一下出来的。因此,任何的行业创新,总能被媒体以及追捧者,演绎成一个穿着白袍的行业领袖(最近最火的是jobs同学),手一打响指,一个牛逼闪闪的idea就冲出来,让世界焕然一新。
有这样演绎天赋的人,可以尝试去一些需要歌功颂德的领域,那样才不会泯灭这种超凡的想象力。但是既然我们是想切实的在行业里面取得成绩,那么就必须放弃幻想,找到真相。哪个走到哪儿让人死到哪儿的柯南说过,真相只有一个。
而事实是,光有想法是不够的,最终让想法变成现实的才是商业社会认可的东西。而让想法变成现实,光思考没有用处,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孵化这种理念。这似乎是一个无需多说的大道理,但是因为经常无法被实际做到,还是感觉应该再次拿出来提一下。
我们发现一个伟大的企业辉煌期,总是伴随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微软称霸全球之时,盖茨先生是舵手;而盖茨先生退居二线没几年,乔布斯先生就光荣的带领苹果超越微软。中国互联网三个风头正劲的互联网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无不是有其强势的领袖在背后。
我不是一个鼓吹强权的人,列举上述情况,也不是为了表述独裁意味着成功。这些企业之所以突飞猛进从渺小到伟大(或接近伟大),是因为其在一段时间内,有着非常出色的创新性产品乃至于模式推出,一个个让行业让用户惊叹的产品推出,最终提升了整个公司的表现,奠定了一个新的市场格局。
而同等时期,比其资金雄厚、资源强势、人才不逊色的企业还有很多,但是并非都有亮眼的表现。原因何在?
往往,越是成熟的大企业,有着稳定的盈利模式,就越倾向于保守。这种保守,不是说里面的人都是傻子,看不到新的变化。而是因为既有盈利模型下,逐步形成了内部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说是集团,就不是一个人,而是处在特定位置上的人群。当任何一个新的举措,影响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时候,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大二公的高尚境界,而是更多的利用各种手段,来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被破坏。为了这些利益,有很多人会选择成为傻子。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越是一个当下成功的辉煌企业,一个试图创新的部门就会更容易腹背受敌,前面有其他创新团队的竞争,后面还要关注后院是否起火。我们假象这个企业是一个高度民主,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构,那么面向未来的新兴业务必然更容易成为被孤立的少数派。所以,我们这时候,才明白一个“独裁”领袖的重要性。他的权威与支持,可以选择创造一个保护的环境,去为这个创新团队创造一个生长之路。这意味着,他要面对董事会乃至于各个领域的保守派的质疑,哪怕这些质疑,也许只是各怀鬼胎。
固然,这样一个“偏执”的领袖,可能会最终被“证实”是个“愚蠢固执的家伙”;但是,最终赢得无可争议胜利,开拓一番基业,不断有非凡创新的企业,也是这种偏执的领袖才能带来的。
因此,当我看到一个当下还算比较成功的公司,开展新业务,大领导本身就有点犹豫,而新部门并非一个独立的矩阵,甚至高度依赖其他核心业务部门的资源的时候,就不禁为这个新业务部门的带头人捏一把汗。创新和开拓,没有中间地带,没有试试再说。用一字长蛇阵,去打前站,而团队给养被可能并不喜欢这个创新团队的“权臣”所控制,保证会被其他小屁竞争者以锥形阵大破于沙场。
这种尝试和试水,唯一成立的前提,不是去搞什么创新,而是搞延伸,将已有的成功,以最低代价转移到新领域。除此之外,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想法才对。
所以我们回过头,看腾讯从几年前就坚定的在移动互联网布局,乃至于在今天牢固的锁定了移动互联网一大片开阔地,就应该明白,tony先生以及腾讯的核心层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而不是简单去认为,腾讯是那种插根扁担都会发芽的土壤。比腾讯更肥沃的土壤有得是,也有很多创新行为只是为了国家贡献GDP而已。
李开复先生的创新工场有位工友的话,我认为用在这里很合适:“创业小公司不要怕和大公司竞争,只要不是做对方主营业务,表面看上去是在和大公司打,其实只不过是和一个项目经理,几个工程师打,还是不能自主决策,什么都要批准,动作缓慢的。一个是整个身家投进去,一个是朝九晚五,你不但快,灵活士气高,还有可能人比他多,钱也比他多。”
所以说,大公司,特别是没有强有力偏执领袖支撑的公司,一个只看董事会眼色的只为业绩稳定增长负责的职业领袖,是很难在新的市场中,获取创新的收益的。作为一个大企业的领袖,你能接受让一个所谓创新团队,持续的不盈利只烧钱,最终可能什么成绩也没有的结果么?你能为这个团队保驾护航,甚至不惜让内部很多核心业务成员大呼不公平也要坚定的支持这个团队走下去么?你能承担可能因为这次创新尝试造成的严重短期亏损让你本来稳固的帅位不保的代价么?
也正是有这样的难度,和伟大的领袖终有衰老且后继乏人的必然性,伟大企业的基业长青,才是人类社会最有难度的事情。
因此,今天在这个移动互联网长期看不到稳定方向,未来3-5年内可能都没有任何回报的时期,不同企业的不同举措,才是未来真正格局的书写者。一个企业在内部建立创新的组织“模式”,而不是只有“创新”思想,不设置“创新”环境,才是最终胜利可能的拥有者。
借用今天在产品经理聚会的话作为收尾:我们(产品经理)也许无法决定一个公司的走势,但是我们起码可以有自己的判断,找到一个我们发现有和自己的想法相同血脉的企业作为我们的选择。是的,选择创新可以,选择不创新也可以;但选择一个错误环境干所谓正确的事情,不可以。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最近我所在公司在与一些传统互联网(区别于移动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配合对方做跨网跨平台的战略拓展。因此,有机会再次关注这个话题,分享一些自己的所谓心得。
目前所谈到的跨网跨平台,通常都是指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跨越,反向跨越的尚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件。这一方面说明,传统互联网在当前这个时期,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其平台优势以及品牌优势,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自然是表明,目前移动互联网,仍然处在一个前景行业的标签之下,尚无法量产足够有想象力的产品和公司。
因此这里所谓跨平台,主要涉及到两张网,三个平台。两张网是指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三个平台是指,WEB、WAP和软件客户端平台。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涌现之前,传统互联网企业,多数都做过同网下软件客户端的尝试。后来纷纷停止这种尝试,我认为去归因于QQ的强大是不充分的。更多的原因,我认为是基于浏览器的产品体验,提升速度非常快,WEB下的开发能力和实现能力,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扩展需求。当“抢占桌面”这个泡沫被吹爆之后,大家更为理性的利用WEB技术,从而保证了最大程度的用户体验统一。
但是故事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客观环境就有所不同了。首先是一个一直被称为落后的技术平台的WAP迟迟无法退出市场,然后就是基于无线互联网的新兴公司携用户高速增长而来势汹汹,这些都让已经在互联网初步站住脚的公司们,不得不进一步关注跨平台战略的实施。
3G门户,就是利用传统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轻视,打好时间差,生生切割下一大片市场,从而让移动互联网媒体格局,产生了新的变数。这不得不让其他互联网垂直领域的、排名靠前的公司深思,自己如果迟迟不动,会否在下一个浪潮来临之后,有边缘化甚至被淘汰的命运。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后而来的,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全体WAP跳水。几乎稍微有点名气的互联网企业,都可以找到他们对应的WAP站点。但是,如果我们客观一点评价,WAP这种尝试,其意图更多在于“守”,而非“攻”。
这和目前新浪微博客上线之后,网易、腾讯、凤凰纷纷跟风,是一个道理。虽然大家都不一定看懂了未来这个业务的独立运作前景,但绝对不会让有竞争关系的企业,能够独占鳌头,最终间接蚕食掉自己的既得利益。
同样的,也许大家也都没有看明白WAP这个到了2.0仍然表现力差强人意的平台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但是为了不让同行有可乘之机,补上一手牌,总是可以稍微心安一些的。
从目前的行业环境来看,寄希望于WAP向WEB靠拢,最终形成手机端的“网页即应用”时代,怕是路漫漫其修远了。基于PC发展而来WEB平台,有着微软和IE内核长期一家独大的特殊历史背景,因此其技术演进,是向心发展的;但是由于移动终端(主要是手机)领域群雄并立,大家都对被管道化心有余悸,因此标准刻意的纷杂,WAP的发展,乃至于手机平台的发展,是向着离心方向发展的。
因此,WAP作为一个适应力最广,用户门槛最低的平台,反而成为了上游大玩家(运营商以及手机厂商)共同暧昧的对象。所谓,不远不近,若即若离。而作为中游的公司,例如UCweb、opera mini,无论野心和实力,都难以成为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力量。
这个时候,所有传统互联网公司就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继续守,还是攻?当然,无论是出于我所在公司的立场,还是我个人的立场,我们都会建议,适当选择进行进攻。一方面是统一平台的局面将长期不会出现在移动互联网之上,另一方面是竞争本来就是同行之间的群体博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那么攻击角度,抽象来讲,有两个:一个是最大化展现自有产品原有的特性和优势,另一个就是逐步摸索并体现出移动互联网下的新特点和新优势。
从两个角度考虑,那么结论只有一个,积极踏入移动客户端领域。因为只有客户端,才能更好的“移植”WEB的产品体验,也只有客户端,才能发挥出其所在终端的终极特性,形成独特的新产品优势。
因此,所谓跨平台,在我看来,WAP只是一种WEB的简化和延伸,它更多是第一步,低成本快速的防守策略;而只有逐步发力在移动终端之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有希望增加新的产品及市场机会。
具体到移动终端的发展,实际上又分为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态度。所谓消极态度,就是仅仅追求全平台的覆盖,让所有的移动终端平台之上,都有自己的产品在跑起来。典型的,就是移动QQ和移动MSN。当然必须说,消极是不可绕过的第一步。因为实现这一步,完全依靠自我团队实现,其成本(人力和时间成本)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也因为如此,才有我所在公司的机会:很多产品形态相对单一的公司,才会在开发一个典型平台的移动终端版本后,在我们的支持下,逐步覆盖全平台。
但是,随着移动终端性能的爆发性增长,特别是android系统带来的深远影响力,消极变为积极的时机,其实已经到来了。随着终端运算能力的增强,单纯的云端依赖,将更有希望逐步变成云端与终端平衡发展的态势。终端产品的表现力,以及用户友好方面,已经不是把WEB产品终端化、延伸化那么简单了。至少,那样做,等同于放弃了很多细节优化的机会,这些错过的机会,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成为未来竞争劣势的源头。
如果不能进一步发掘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深度用户交互性”和“特色表现力”的话,在一个快速发展、淘汰率极高的互联网行业,其未来前景必然值得担忧。更不要说那些,在终端领域,尚无消极态度的公司了。至于我这种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一些道理,就留待睿智的您,自行分辨了。
话题很大,先浅尝辄止。以后有机会,继续补充。是以收笔。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最近行业发生了很多事情,相信不仅仅是让我一个人脑袋发晕,两眼发黑。互联网到了2010年,真正到了一个“戏剧化”和“超越想象力”的年份。但基于我是一个务实的人,唯一的thinkpad还是“联想”收购前的系列,所以还是不去发挥那不多的浪漫细胞,只谈谈一些看到的事情。
昨天,有幸参加了赛迪顾问的2010年手机产品年会。因为主要是围绕手机厂商、芯片商和设备商的主题大会,所以很多从事移动互联网的公司都没有去。我觉得,没去遗憾了。因为有时候在大江的上游,你才能看到河流最开始的真实样子。
因为,无论是芯片商还是厂商,乃至于移动的领导,报告中都透露一种很像建议但又很坚定的信息,那就是:3G的未来=移动互联网。那,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从事移动互联网的公司不去很可惜的原因,在上游行业乃至运营商已经把筷子洗干净准备进场的时候,很多公司还在议论“我的移动互联网机会”。
记得法电的一位业内朋友曾经代表自己在一个小范围公开场合发言,认为app store的未来,在于最终的渠道商乃至于产品服务商。因为它们手中有用户和产品。但是我认为,那更多表达了一种恭维,乃至于“麻醉”。因为这次赛迪报告的部分公开部分,已经很明确的认定:未来app store的真正赢家,必然是运营商。依托于强大的资本和高渗透的销售及服务渠道,以及对移动支付的主导能力,其他方想要另起炉灶,自成一派,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我来补充一下就是,可能会有一些小份额以及40%尚未被移动运营商渗透但即将发力的三四级市场用户,会被其他方分食。现有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必然迎来一个新的合时代。小份额被分食的程度,取决于其他移动支付手段进入的壁垒的程度。如果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可以撕开一个口子,那么这个份额也许能够给一些独立运作公司成长的机会。
但是,考虑到目前互联网政策的态势,以及一直以来,支付安全的受关注程度。我都倾向于认为未来3-5年,这种份额都绝对相当可观的……少。
因此,我认为,2005年来去中心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在2010年面临一种终结。在失去对产业链控制力的移动梦网被更强有力的app store生态取代后,一个更强大的更具有控制力的运营商时代将会逐步回归。
当然,我也赞同在未来3-5年内,中国移动仍然无可争议的拥有主导权。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技术能力、内部运作体制,以及对产业链的控制和理解上,都超出其他两家。
显然,这种回归,是很多草根在大力抵制的。但是,我重申,我是务实的人,因此我不愿意去表达我的任何情感倾向;我没有倾向,我只有我的判断:抵制是没什么用处的。
所谓移动互联网业内一些公司,算是05年兴起后占据业内前列的某几家公司,所谓的2005-2010时代的代表公司,正在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姿态,印证着我的判断。我暂时不方便去点名,但是其纷纷停止对自有产品(应该算很有名气的一些产品)的延续性开发,只维持性的运营来看,一场大的变化,其实已经是正在进行时态。
相信随着春节的到来,不用我,就会有更多的有代表性的公司,发布一些更让行业shock的新闻,投身到新的机会中去。
我相信,归顺,如果大家偏爱用这个词的话,是至少在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我觉得,所谓归顺,其实并不准确,除非,有谁是有当土匪的野心。
我也相信,在回归过程中,已经习惯了潜规则运作的强大惯性,还是会让种种弊端暴露出来。2010年,让人气愤的事情,仍然会继续发生着。
但是,我也相信,如果不是投机者,而是正常的行业的从业者,应该从一种更理性更务实的态度,学会和运营商、厂商的共存。与大象共舞的蚂蚁,第一学会的生存法则,当然是不要被大象踩死;而不是伸出腿,妄图去绊倒大象。赌气可以,没必要赌命吧。
最近看了一些文章,批判和抱怨的居多,我其实是失望的。因为我看到的,所谓的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公司,还是一盘散沙,各怀心事。大家并没有学会结成一个联盟,学会一个步调一个声音,以更积极的态度与运营商集体对话。嗯,对话,不是喊话。你又不是暴民,你是生意人,你喊话什么?难道你不觉得电信运营商,比起其他行业部委下属机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更强和更积极的么?如果你不觉得,那应该罚你去年去开山西小煤窑。
与所谓移动互联网行业相比,TD联盟与运营商的沟通能力,显然要强很多。如果要学,我建议学它们。因此,如果是拉着一起对行业说一些自暴自弃的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果是行业里面有能力的公司,愿意更理性的组织起来,一起守护产业链中下游的价值的话,我觉得,这才是积极的态度。在行业没有变的真正那么糟糕之前,胡乱发言,您到底是想坚守,还是准备撤退前毁它一把呢?
嗯,就写到这里,我去看偶像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