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无线泛舟–陆征的博客

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移动终端钻研者,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欢迎同行邮件交流:luoluorain#sohu.com

跨平台

浅谈互联网公司的跨平台尝试

作者:陆征

本文为个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及作者,谢谢。

最近我所在公司在与一些传统互联网(区别于移动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配合对方做跨网跨平台的战略拓展。因此,有机会再次关注这个话题,分享一些自己的所谓心得。

目前所谈到的跨网跨平台,通常都是指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跨越,反向跨越的尚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件。这一方面说明,传统互联网在当前这个时期,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其平台优势以及品牌优势,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自然是表明,目前移动互联网,仍然处在一个前景行业的标签之下,尚无法量产足够有想象力的产品和公司。

因此这里所谓跨平台,主要涉及到两张网,三个平台。两张网是指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三个平台是指,WEB、WAP和软件客户端平台。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涌现之前,传统互联网企业,多数都做过同网下软件客户端的尝试。后来纷纷停止这种尝试,我认为去归因于QQ的强大是不充分的。更多的原因,我认为是基于浏览器的产品体验,提升速度非常快,WEB下的开发能力和实现能力,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扩展需求。当“抢占桌面”这个泡沫被吹爆之后,大家更为理性的利用WEB技术,从而保证了最大程度的用户体验统一。

但是故事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客观环境就有所不同了。首先是一个一直被称为落后的技术平台的WAP迟迟无法退出市场,然后就是基于无线互联网的新兴公司携用户高速增长而来势汹汹,这些都让已经在互联网初步站住脚的公司们,不得不进一步关注跨平台战略的实施。

3G门户,就是利用传统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轻视,打好时间差,生生切割下一大片市场,从而让移动互联网媒体格局,产生了新的变数。这不得不让其他互联网垂直领域的、排名靠前的公司深思,自己如果迟迟不动,会否在下一个浪潮来临之后,有边缘化甚至被淘汰的命运。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后而来的,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全体WAP跳水。几乎稍微有点名气的互联网企业,都可以找到他们对应的WAP站点。但是,如果我们客观一点评价,WAP这种尝试,其意图更多在于“守”,而非“攻”。

这和目前新浪微博客上线之后,网易、腾讯、凤凰纷纷跟风,是一个道理。虽然大家都不一定看懂了未来这个业务的独立运作前景,但绝对不会让有竞争关系的企业,能够独占鳌头,最终间接蚕食掉自己的既得利益。

同样的,也许大家也都没有看明白WAP这个到了2.0仍然表现力差强人意的平台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但是为了不让同行有可乘之机,补上一手牌,总是可以稍微心安一些的。

从目前的行业环境来看,寄希望于WAP向WEB靠拢,最终形成手机端的“网页即应用”时代,怕是路漫漫其修远了。基于PC发展而来WEB平台,有着微软和IE内核长期一家独大的特殊历史背景,因此其技术演进,是向心发展的;但是由于移动终端(主要是手机)领域群雄并立,大家都对被管道化心有余悸,因此标准刻意的纷杂,WAP的发展,乃至于手机平台的发展,是向着离心方向发展的。

因此,WAP作为一个适应力最广,用户门槛最低的平台,反而成为了上游大玩家(运营商以及手机厂商)共同暧昧的对象。所谓,不远不近,若即若离。而作为中游的公司,例如UCweb、opera mini,无论野心和实力,都难以成为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力量。

这个时候,所有传统互联网公司就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继续守,还是攻?当然,无论是出于我所在公司的立场,还是我个人的立场,我们都会建议,适当选择进行进攻。一方面是统一平台的局面将长期不会出现在移动互联网之上,另一方面是竞争本来就是同行之间的群体博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那么攻击角度,抽象来讲,有两个:一个是最大化展现自有产品原有的特性和优势,另一个就是逐步摸索并体现出移动互联网下的新特点和新优势。

从两个角度考虑,那么结论只有一个,积极踏入移动客户端领域。因为只有客户端,才能更好的“移植”WEB的产品体验,也只有客户端,才能发挥出其所在终端的终极特性,形成独特的新产品优势。

因此,所谓跨平台,在我看来,WAP只是一种WEB的简化和延伸,它更多是第一步,低成本快速的防守策略;而只有逐步发力在移动终端之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有希望增加新的产品及市场机会。

具体到移动终端的发展,实际上又分为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态度。所谓消极态度,就是仅仅追求全平台的覆盖,让所有的移动终端平台之上,都有自己的产品在跑起来。典型的,就是移动QQ和移动MSN。当然必须说,消极是不可绕过的第一步。因为实现这一步,完全依靠自我团队实现,其成本(人力和时间成本)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也因为如此,才有我所在公司的机会:很多产品形态相对单一的公司,才会在开发一个典型平台的移动终端版本后,在我们的支持下,逐步覆盖全平台。

但是,随着移动终端性能的爆发性增长,特别是android系统带来的深远影响力,消极变为积极的时机,其实已经到来了。随着终端运算能力的增强,单纯的云端依赖,将更有希望逐步变成云端与终端平衡发展的态势。终端产品的表现力,以及用户友好方面,已经不是把WEB产品终端化、延伸化那么简单了。至少,那样做,等同于放弃了很多细节优化的机会,这些错过的机会,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成为未来竞争劣势的源头。

如果不能进一步发掘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深度用户交互性”和“特色表现力”的话,在一个快速发展、淘汰率极高的互联网行业,其未来前景必然值得担忧。更不要说那些,在终端领域,尚无消极态度的公司了。至于我这种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一些道理,就留待睿智的您,自行分辨了。

话题很大,先浅尝辄止。以后有机会,继续补充。是以收笔。

Tags: , , , ,

星期六, 04月 10th, 2010 行业观察 没有评论